这里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林从龙先生的话说:就是“情真、味厚、格高”,这也是当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感情是诗的生命。既不能“咽泪装欢”,也不能“无病呻吟",咏物抒怀,总以情真为上。任何虚伪和造作都是对诗词的亵渎。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有意义。
所谓感情是诗人对外界事物刺激的心理反映。没有感情形象,就象泥塑的美人,纸扎的鲜花,尽管形象光彩,却没有生命。白居易说:“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说:心是胸中的诗,诗是跳出来的心。
优秀的诗人所抒之情,应该是人民之情,时代之声。抒情的主人公,常常是诗人自己。郭沫若在《沫若书信集》里说:“诗的主要成分总要是自我表现了。“艾青在《论诗》里说诗人“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和欢乐里。要小我服从大我。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一切优秀的诗词作品,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应该是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诗不可强作!辛弃疾批评那些:“为赋新词强作愁”,附庸风雅的作法。杨万里在《下衡山滩头望金华》里写道:“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高的艺术,产生于最苦闷的心灵之中。”就是说人在最苦闷或者是最兴奋时的感情是最真挚的。这时候完美的形象、丰富的词汇都会一齐涌现出来,是诗人创作的大好时机。否则不要勉强去写。
贾岛为了“独行潭底影,数息池边树”两句诗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其实这两句并没有他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句好。诗要有真感情,工夫在诗外。
所谓“味厚”,主要是指艺术成就。诗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开想象的翅膀,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一首作品让人读后能诗情萦怀,余味悠长。没有形象的真情,不是艺术品。诗味是诗人深刻炽热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的结晶,是诗人的向往、追求以及其美学理想在诗中融汇而成的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它是千百年来人们评价诗歌优劣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和美学标准。也是衡量一个诗人成熟程度的标准。
例如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茑。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这是一首写失意宫女的孤独和凄凉心情的诗。一三两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彩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籍,耐人寻味。诗中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看一字,尽得风流”了。用梅圣俞的“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两句话来衡量,恰好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毛主席于1956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在武昌的东湖住所,躺在藤椅上,仰望太空吟道:“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织只女星。”然后对梅白说:“这位作者死了一千一百多年。有人说这是旧诗,可直到今夜,我还感受到此诗的新意。”
是什么原因,一首千年之作,使得这位当代的伟大诗人有如此感慨?我想除了诗的内涵之外,主要的恐怕就是浓烈的“诗味”了。在清凉如水的秋夜,亲身领略一下“坐看牛郎织女星”的“感受”,引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便对此诗产生了“新意”。这个“新意”是读者赋予的,是对原作的再创造,是诗意、诗情、诗味的升华。由此可见,一首有诗味的优秀作品,其生命力是何等之强。
所谓“格高”,不在题材的大小,而在作品的内涵。诗品的高下,不以数量而论,而以质量取胜。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名噪诗坛,成为压卷之作。王之焕的诗选来选去,也就那么五、六首,大小李杜的诗虽然多,但广为流传的也为数不多。虽然没有流传的并非不好,但毕竟没有广为流传的社会意义大。
在格高问题上既忌构思上的雷同,缺乏独创性;也忌题材上的平庸,开拓不深;然而最忌的则是意俗。有这样一首新诗:
但愿世界只有一块金,
它偏偏落在了我的手心。
但愿所有的美女凝作一个脸蛋
每天紧紧地贴着我的嘴唇;
但愿历史只有一把权力的椅子,
它微笑着向我走近。
我胖乎乎的肩膀扛着无数追求
走进白天,走进夜晚,走进醒着的梦中
这首诗有“意”有“境”,但它的意境不仅平庸而且卑下,渗透了作者的私欲,诗应该是积极、健康,给人以向上的激励,用真善美去感染千万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