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1步(死磕目录,做好读书前的心理准备)
当拿到一本新书,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死磕目录。目录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张思维导图。以目录为索引,可以在作者背景、序、前言等部分做一做功课,为我们如何开始一本书打下基础,这也是一个心理上的前期准备。
读书第2步(一“段”一“段”地读,并输出读书笔记)
当对整本书的目录有充分的理解后,我们对各个章节就能心里有底。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读书了。在阅读过程中,我通常习惯把一节的内容归为一个“段”,每阅读完一“段”,我都会停下来,写一写本“段”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有摘抄,有图示,有我自己的感想和部分思考。写完了该“段”的读书笔记后,我会有一个比较极端的行为,那就是把这“段”已经读完了的内容撕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撕书吃书”),丢到一边去。所以每次开始一个新“段”时,我仿佛都在阅读这本书的第1页。像这样的过程,一“段”一“段”地读下去,直到书本的最后一页。(书读完了,也撕完了,好可怕!!)
读书第3步(温故而知新,再思考再补充)
当我完成了一本书之后,我会定期去复习它。复习所用的资料就是我的读书笔记,我会再一次审查我当时的所思所想,以及从书摘抄下来的重点内容。所谓“温故而知新”,在复习过程中我可以再次整理和编排旧笔记,可删减,可补充,可引申,可扩展。
读书一件很难的事,由于每个人的职业、阅历等因素不同,很难找到一种适合我们所有人的读书方法。盲目照搬别人的读书方法,这肯定是不科学的。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只有我们自己坚持读书、多读书,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读书方法。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升读书效率,还能帮助我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千万不要被网络上花式花样的读书方法论误导,尽量不要相信“一年读完100本书”“五个绝招教会你读书”等无聊的话题。在我看来,读书讲究的是读书质量,而读书速度并不是衡量我们读书水平的唯一因素。再说了,关于读书这样事,读好读坏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个,记住了多少,思考到了多少,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能应用多少,都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所以,读书要踏实,走马观花地读100本,不如认真地读好一两本。
多读书,多输出读书笔记,多思考,常复习,或许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