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茶壶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02223/c1458a8a281fbcbf.jpg)
从第一次接触番茄工作法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时间了。
最近又重新读了一遍《番茄工作法图解》,福至心灵,解开了一些从前对番茄钟的误会。
之前也尝试过使用番茄钟,但逐渐放弃使用。
当时的感受是,我认为我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一定的,甚至是连优先级都确定好的,所以不需要使用番茄钟。
还有就是,我实验了一阵子,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番茄钟时长,不是被打断,就是不够用。
而当我再次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意识到,会有这些感受,是因为我误会了番茄工作法的作用。
再加上当时特殊的工作性质,我无意中使用了这种方法而不自知,也导致了我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法。
想起重新读这本书,最初的原因是我发现我上个月拖稿十分严重。因为一些事情,打乱了刚刚形成的节奏,无序了一段时间之后,很难回到原本的节奏上去。
在家工作以后,工作性质跟以前完全不同。
上班的时候,因为要对游戏和公司公众号提供内容支持,所以不仅仅只是工作内容确定了,连每一项工作的截止时间也都确定了。
因为游戏版本更新,和公众号栏目更新周期都是固定的。按照截止时间的先后顺序排一下,哪一项工作重要就一目了然了。
而在家工作之后,每个月只有供稿数量固定,截止日期就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不同稿件的优先级需要我自己来排,而且我必须精准地掌握自己写不同类型小说的时间,这样才能够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上个月我就陷入了前三个星期悠哉悠哉,最后一个星期拼命赶稿的境地里。交不上稿子的焦虑让我失眠,而失眠导致我白天大脑变慢写不出稿,然后再循环回交不上稿的焦虑。
重新读过这本书之后,发觉其实番茄工作法是分为两个部分的,即记录和分析。
很多人最初使用番茄工作法,是因为专注力不佳,难以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情。而通过追踪每天完成的番茄钟个数,可以看到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是专注的,并逐步提升专注力。
谢天谢地,这个让人专注做事的作用拯救了上个月一直不在状态的我,让我有机会在月底之前搞定了所有的稿子。
不过,记录番茄钟还有另外一个效果,就是记录每一件事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工作中,当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对方总会询问大概要多久才能给结果或者成品。这种情况下,说长了说短了其实都有问题。
短了就要加班加点地赶工,伤身体啊。往长了说呢?长了是多长呢?自己心里也没个底。
这个时候,假如平时习惯使用番茄钟记录日常工作内容,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给出一个大致相当而且合理的时间。
以我自身经历而言,能够给一个差不多的截止时间,并且相对准时地完成工作内容,时间长了会让同事觉得这个人很靠谱。
说回到在家工作的我,我在使用番茄钟记录不同类型的稿件的写作速度,大概找到了规律,虽然会有误差,但一两分钟的误差就自动忽略了。
这样,我就可以在列好了大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每天要写多少字,每一个稿子能在什么时候交上。
关于列大纲的时间,根据我对记录的分析,只有初稿和头脑风暴的时间比较可控,但经常睡醒一觉起来就会修改,因而暂时只能预估初稿了。
所以,第二遍读《番茄工作法图解》之后,我认为番茄工作法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已。
记录只是手段,最终的目标在于掌控。
因掌控而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最终达到张弛有度的舒服状态。
两都腹:记录两个平凡人对世界的看法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