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韦应物与妻子元苹情深意重,但元苹在三十六岁时不幸去世,留下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中,长女在韦应物的抚养下成长,并在后来嫁给了才子杨凌。据说这首诗是韦应物在送长女出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女儿的不舍与期望,体现了父爱的深沉与细腻。确实,从字面看杨氏女并不一定是韦应物的女儿,但这一定是一个出嫁送别的场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常常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他人的故事或情感,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表达某种社会现象。韦应物在这首诗中,正是通过送别杨氏女这一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女子出嫁这一人生重要时刻的感慨,以及对女儿的深深眷恋和期许。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以自身长久的忧郁心情开篇,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离别带来的沉重感,同时“出行复悠悠”也预示着女儿即将踏上漫长的人生旅程。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直接点明主题,女儿即将远嫁他乡,乘坐轻舟溯江而上,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诗人深知女儿们自幼失去母亲,因此对她们更加慈爱温柔。接下来的“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进一步描绘了姐妹情深及离别时的哀痛场景。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诗人内心充满矛盾与不舍,但深知女儿出嫁是礼义所在,不得不放手。随后通过“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表达了对女儿缺乏母亲教导的担忧,并希望她能在新家中孝顺公婆,减少自己的忧虑。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诗人寄希望于女儿能嫁入仁厚的家庭,得到善待,并教导她要崇尚贫俭,不必过分追求物质。接着“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则是对女儿妇德妇容的具体要求,希望她能成为一个贤淑的妻子。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直接抒发离别之痛,同时也对未来相见无期的忧虑进行了展望。结尾“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则通过自己归来后看到幼女,泪水不禁盈眶的场景,将个人的悲伤情感推向了高潮,也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全诗情感真挚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女儿深深的爱与不舍。从开篇的情感铺垫到中间的离别场景描绘,再到对女儿的教诲与祝福,最后以个人的悲伤情感作结,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韦应物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女之间的深情厚谊,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更加打动人心。通过具体的离别场景与对未来的展望,营造了一种既感伤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