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花影镂月裁云推文专题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
读《解密》:吾本天地一蝼蚁,奈何胜天半子

读《解密》:吾本天地一蝼蚁,奈何胜天半子

作者: 魏家读书人 | 来源:发表于2024-08-17 20:12 被阅读0次

    (本文系作者原创,侵权,必究!文责自负!)

    说到《解密》,自然而然就想起了也许在这本书的背后暗藏着不知道多少的秘密,要让所有的涉足这文字的人们去深深地解读。

    这是第一次将《解密》这本书捧在手里的感受。当然,对于感受的准确与否,在未翻看书中的文字、揭开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是万万不敢下决断的,一来不符合我读书的习惯,二来是对于作者、对于书中的无数活生生的例子有了太大的僭越。

    《解密》是麦家先生的一部作品,早早地就在一次偶然的读书经历中,知道麦家作为一位文学创作者,曾经住进深山里,抛弃世俗的污染,潜心的思考、潜心的付诸笔端。也因为听着这样的事迹,再加上确实读过的几本书《人生海海》《暗算》《风声》有着令人深思和触动的空间,也自然在内心对于其作品有了几分期待,甚至在某些时候,想着麦家如果这样坚持下去,未来的某个时候,他作品也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奉为经典的作品了。

    用上2天的时间,早早地起床,上厕所在马桶上,午休在手机上,终于读完了。

    合上书,细数下《解密》的细节,似乎也没有那么百般复杂,想来最简单的概括,这不过是一个故事。不过,就怕去深思,会发现这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如果,用一个最为直接的历史比较来说,正如大明王朝,在历史上虽然是一瞬,但是唯独很多人对于万历年间的事情更加着迷,尤其是那《万历十五年》。到了《解密》的荣家史,也是应了这一步步由辉煌至跌落的历史吧,只不过在“傻子”容金珍出现的时候,变得更加高光了些,也自然成为了本书笔墨更多的地方。而这对标的万历十五年,应该是那部紫密了。

    高光的荣家,容金珍的生命为了这部密码而生。

    看看荣老太太后代的光环,上一段,似乎金珍的童年并没有收获更多的青睐,唯有在那破烂的后院里,孤独地渡过着童年,并在一位洋人的帮助下,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力量(很可惜的是,对于这种贪婪,在书中并没有太多的笔墨着手,只能通过自己一厢情愿的脑补了,也许金珍所在的后院正如《长安的荔枝》李善长买下的长安那座院子一样,有一颗大大的树,他的童年在大树下,在大脑深处啃噬着先生交给自己的知识,再用这些知识贪婪的汲取那些为数不多的书本中的文字)。如果说,这个时候的金珍是一匹待驯化的千里驹,那么随后到来的小黎黎无疑就是那个人们津津乐道的伯乐了。排除千难,小黎黎果断的接走了金珍,也延续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更是为国家拯救了一位在无声无息中能抵御千军万马的战士。

    下一段,文字给了何谓一飞冲天的解释,掠过那些学习的岁月,直接跳到金珍直面紫密的那些日子,我想,在情节安排上,这就是一飞冲天了,之于个人也之于这份事业、更是之于当时的国家。一飞冲天的光环效应,唯有通过环境的自证,在受着红卫兵迫害的小黎黎女儿一下子就脱离了这种悲惨的命运,换来的是“容金珍是毛主席的战士,谁迫害容金珍的亲人,就是与人民作对,与毛主席作对”。这样的高光时刻,作为读者,尤其是曾经在《十个人的一百年》中见证了太多在那个时代的迫害,更是为之一震,这充分彰显了容金珍的地位和作用。

    仔细总结下,一部家族史也确实是那么回事了。不过在金珍疯了后,这个家族的历史也就戛然而止了,似乎有些了遗憾的感觉。

    不过,哪一个家族,又能逃脱过历史的淘沙,最终还不是随着时间、随着高楼成为了过去的砂砾。

    一本书,有的人看到的是故事,有的人看到的是传奇,有的人看到的欢乐,也有的人看到的是悲伤。施一公先生,我们看到的世界都只是一个主观的世界,究竟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是看到了其中的3%不到。

    而这3%的世界,满足了吗?不满足,似乎从眼睛的世界里也只能这样了。所以,要通过文字不断延伸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权当叫做看到文字中的不同的地方。

    《解密》这是一个秘密贯穿的文字合集,秘密不止一条,有两条,有无数条。

    容金珍与洋人教授的通信,始终没有到达他的手里,而是到达了一个秘密的攻关小组,他们以数十个大脑扮演着他的角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位后来被证实的为紫密的制造者,吐露更多的关于紫密的秘密。但,不曾想,紫密的制造者只是在用通信的方式,将“金珍”引向一个未知的道路,以破坏他最终解密紫密的可能。

    也许这就是因祸得福,因为没有让金珍参与整个信息往来的过程,使得金珍没有被信息所迷惑。但是,想一想,难道金珍参与了这个信件的往来,就真的会被其所迷惑吗?难道这位洋教授不知真的在给金珍透漏信息吗?又难道洋教授不是在迷惑我方,加紧着自己黑密的制造进程吗?

    想来想去,似乎这样看来,这又是一个关于秘密的线条了。金珍为什么没有将笔记本锁在自己的保险箱里是个谜,又为什么一下子疯了也是个谜,虽然这些谜在无数的访谈中做了解释,但因为是解密,自然有了可信可不信的由头。

    《解密》这也是一部启迪灵魂的文字合集,就像麦家说的,自己花了很多心思。

    正如,一天午休,一位同志说在手机上看小说不累吗?意识到说的不对,遂将说法换成了在手机上看书。说实话,对于将文学作品归结为平白的权当消遣的小说,我确实是不乐意的。因为,在文字的背后,在我看来,不是消遣而是更多的看法、观点的深邃,分明是在追寻一个人的灵魂,在追寻中还会不知道哪一个点冷不丁、猝不及防的就会戳中你的哪一根神经,让你浑身一下子哆嗦,犹如自夏天一下子进入了冰天雪地的冬天。

    看下麦家关于科技的独到见解。

    “这个世界被科技绑架了,不论是X国还是Y国,我忧郁地认为,只要他们拥有相应的技术,都会干出相应的勾当。科技让我们变得无所不能,又四面受敌,危在旦夕。科技,一头风做的怪兽,正在把世界缩小成一个键钮:按下某个键,地球上每一只蚂蚁都要死。这个时候,谈个人隐世也许是奢侈,因为无论如何,求生的权欲是上帝赋予的。”

    我想,这是很实在的话了,是我们的世界不世界了吗?还是科技有错?似乎都没有错,科技本来应该是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手段,是生活的辅料,而很多时候,不得不说,科技已成为可生活的主食,于是,在科技加持下的生活也就变了味。

    想起了《点一杯快乐》歌:去看四海潮生,过简单生活,守着星火,贩卖日落!也难怪,看来的年轻人,更喜欢阿勒泰,喜欢借山而居了!也许,这样的年轻人才是符合世间纯真大道的守护者,也是让科技不再屠宰生活的征战者!点上一杯快乐,再来点幽默!

    这珍贵也是对于天才解释的另辟蹊径!

    天才我所众知,可是究竟天才具体的形象如何。思考着金珍,不禁就想起了韦神。麦家是这样定义天才的: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将自己无限地拉长了,拉得细长细长,游丝一般,呈透明之状,经不起磕碰。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智力范围越是局限,那么他在某一方面的智力就越容易接近无限,或者说,他们的深度正是由于牺牲了广度而获得的。所以,大凡天才,他们总是一方面出奇的英敏,才智过人,另一方面却又出奇的愚笨,顽冥不化,不及常人。

    谁又能从细长的角度去形容天才呢?也许麦家也是洞察人性的天才了。也难怪,这么细的一条线,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在不允许自己失败的情况下,面对笔记本的丢失而一下子断了线,彻底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抛弃的废人。

    这珍贵更还是对于生活的洞察。

    在面对错误的时候,麦家说:一个错误的想法比一个完美的考分更正确。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卖家说:只有在充分掌握已知的基础上,才能探求真正有意义的无知。在面对关于对于天才的欣赏时,麦家说:天才只有在天才眼里才能显出珍贵,天才在一个庸人或者常人眼里很可能只是一个怪物,一个笨蛋。他还说:欣赏一种极致的美是需要勇气和才能的,没有这种勇气和才能,这种极致的美往往会令人感到恐怖。

    于是在这些文字的后面我也写下了一串串的自己的感想,因为这些脱离了我对于生活洞察的层面,也提升了我的思维层次。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了、读无数《解密》的好处了。

    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好:我很遗憾无法选择做宇宙的孩子,但我很荣幸做了文学的孩子:这是最接近上帝的一个职业。文学让我变得宽广坦然,上帝在我身边,我敢对魔鬼发话。

    我想说:我也庆幸,即使老天的孩子,也是文学的孩子!必须说,麦家的这段文字,是经过深思的,不是取宠的!

    不过,说到文字,很是惭愧,很多时候并不是发自本心,只是为了文字而文字。而当真是将心情赋予在文字上的时候,文字也就活了,一气呵成,是精神的满足,过后自己阅读也是一种惊叹!

    所以,读着麦家,我读懂了麦家的套路,读懂了麦家对于生活的感悟,也读懂了他那在深山老林携裹的山间仙气的味道,很多文字一下子也就如蝌蚪般活了起来,一串串涌上了心头。

    快哉!快哉!

    最后,还是用这么一段对于麦家的总结来结束本文吧,也算是对于麦家作品阅读的一个阶段性的收尾:

    这本书的阅读快接近了尾声,有两点,我想来也是受了麦家几部作品一贯的手法所扰,必须要吐一吐了,甚至在梦里都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一是关于这个破译天才,我想这是荣金珍得悲哀,也是一个机构和组织得悲哀。书中写到金珍对于亚历山大的崇拜,也说了天才的界定,但是通过参加那场会议,丢了那本笔记本,更是显露了这种天才的过于自信,过于的将自己认为的高了,犹如天道中的人棋痴,与天斗,即使最终聊胜半子又有何用,是天妒英才,还是英才自虐,不得而知。

    二者,麦家的写作手法,一贯的以访谈推进,也算是独树一帜了。在黑暗中看见星星,又在星空下看见天明,黑夜中有白昼,白昼中有黑夜,不知是真是假,也不知道假中有多少真,这也确实是事情,尤其是局外人应有的状态!也因这样,在由锡林浩特返京的途中,途径白昼,穿过黑夜,看到云随车动,脑补着车窗外黑夜下的草原,群山,还有时不时掠过的车灯,也确有了这《解密》得感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解密》:吾本天地一蝼蚁,奈何胜天半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bu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