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是上个月我给团队做的一个内部分享。起由是很多小朋友最近集中向我反馈进入了人生的迷茫期,不知道生活向何处去,不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不知道业余时间应该如何分配,等等。
既然有迷茫,那就有必要从“迷茫”的本质,也就是“无知”说起。所谓“迷茫”,无非是对未来的“无知”。
而“无知”又是这样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不仅限于对“未来”,还有对“过去”,对“社会”,对“自然界”,对“宇宙”,对“生命本身的意义”,等等等等。
OK,那么,让我们来一起翻PPT:
无知是会死人的 | 关于无知和认知的那些事儿
首先需要声明的事,接下来的内容,与其说是心灵鸡汤,倒不如说是灵魂砒霜来的更贴切些。鸡汤是喝完暖心,但懂营养学的人知道,除了喝着舒服,鸡汤没啥营养价值,也治不了你的病。而砒霜不同,估计会让你不适,但如果你没被毒死,最少会懂得“all that doesn't kill makes you stronger”的道理。当然,我这砒霜剂量小,毒不死你,但如果的确觉得心里一凉,那在未来的生活里,可能多少能在你心里留下些印记,也就足够了。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数字:0.00000001。嗯,小数点后面有7个0,1个1。
当我们谈论这个数字的时候,我们说它“接近于0”。(当然,假设我们不是在谈论普朗克级别的微观世界)。
让我们做另外一个除法:把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储备 ÷ 全世界的知识总量
很显然的是,上面的除法得到的结果比0.00000001在小数点后面的0的个数还要多很多。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承认0.0000001近乎是0,但却不承认我们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也近乎是0,也就是所谓的“无知”。
不但如此,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懂得很多。是啊,身边有几个人承认自己是“傻bi”呢? 几乎没有。
在傅盛的《认知升级三部曲》中就有对这个现象进一步的量化说明: 95%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也就无从承认自己的无知。
只有5%的人摆脱了这个阶段。其中,4%的人开始知道(承认)自己的无知;0.9%的人能够比较明确的分辨自己的无知和所知;最终有0.1%的人可以达到心中无招的高手境界(就是那些靠直觉可以在大多数时刻做出正确判断的高手)。
正如大刘在《三体》中所言:“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所谓“傲慢”者,是无知和弱小,又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又何来进步可言。
当我们接受了自己的无知,接下来需要清楚的是“无知”的两种类型:信息无能 vs 认知无能。
信息无能是你不知道这个信息的存在从而导致做出错误的沟通和决策。
认知无能是你明明已经获取了相关的信息,但由于你无法正确处理它,从而依然导致做出错误的沟通和决策。
关于“信息无能”,可以看一眼下面这张PPT里提到的几个词:
语c:语言cosplay,00后小朋友们玩的图文RPG,例如app“名人朋友圈”,每个人可以选择cos一个名人,可以是鹿晗,也可是李开复,或者霍金。诸多90后表示看到这个词完全一脸懵逼。
量子势能:在真空中,量子势能不断起落,瞬间从真空中借去能量,又归还能量。宇宙的真空其实像一锅开水一样,量子势能起落向那些水泡一样,生成又消逝。宇宙最初的产生,也基于此。
ASMR:颅内高潮。B站火爆声音玩法。
猥琐发育:王者农药(《王者荣耀》)里的默认快捷输入词,用来建议对于安心升级,别太激进。
狂鼠:暴雪新游戏《守望先锋》中的一个猥琐角色,技能是...扔跳来跳去的炸弹和安炸药。
巴波亚:1513年发现太平洋的探险家,兼倒霉蛋。
举这几个例子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明白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多少的知识(信息)。如果你发现与别人完全无法交流,可能仅是你对于某些信息的无能。例如对于90后来说,看到“语c”这个词也是一脸懵逼,那他们和00后交流时,遇到这种话题,也就完全无法进行下去了。
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是“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限制”(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我们也可以说“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限制”(The limits of my information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这个例子是从信息的“广度”来说。
同时,信息还有“深度”的问题。比如下面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包含大量的文化层叠效应,如:
秦是什么? 汉是什么? 明月和关表示什么? 为什么是秦和汉的明月和关? 万里长征代表什么? 哪个人没有还?
龙城、飞将分别指的谁谁? 胡马代表什么? 阴山又在哪? 是什么把秦、汉、长征、龙城、飞将、胡马、阴山这些含义串在一起的?
要是继续扩展:
秦之前是什么?汉之后是什么?再往前呢?再往后呢?
龙城所代表的卫青、飞将所代表的李广都干了些什么?
胡马所代表的少数民族与华夏文明几千年来的关系变迁是怎样的?
等等...
假设是你家7岁的小朋友来问这么一串问题,估计父母都得抓狂...短短一首诗能带出10万个为什么。
这就是信息的深度问题。在过去的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繁衍和变迁中,太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其实像压缩饼干一样被强制压缩了,如果你想把它们展开和还原,反而变成一件非常头疼的大工程。
之所以先说“信息无能”,是因为“信息”是“认知”的“元单位”(meta-unit),如果你连“信息”这个基石都不掌握和具备,建立一个“认知”的宫殿便无从谈起。
信息是认知宫殿基石,信息是水之源,信息木之本,信息是巧妇的米。
这里依然套用傅盛在《认知升级三部曲》中的一句话:“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
我也有另外一句话来与这句话对应:“人和人的差别之大,有如不同的物种”。
当我们在朋友圈面对一些牛人的金光灿灿的个人履历咋舌时(那些钱学森钱三强们,那些徐志摩张爱玲们,那些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斯克们),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我们所知道的另外一个极端的人群,这个差别之大,仿佛人类和一个海胆,或是人类和一只蝼蚁。
你必须要承认,有的人的人生,对这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的人却像几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般。
这中间最核心的差别便是“认知”。
还记得《硅谷》中的投资大亨Peter Gregory通过观察快餐店三明治上的“芝麻”,来帮助思考和投资农业期货,一周之内赚了几千万的故事... 而我们到快餐店,无非是买个三明治汉堡填饱自己,然后打个可乐嗝,然后深深的说一句“爽~~~~” 罢了。
这就是“认知”的差距。
简单来说,认知就是“高效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引用三个比喻:
点:乔帮主有句名言“connecting the dots”,意思是,如果可以把过往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能形成全新的创意。例如iPhone,就是把iPod和Cellphone组合在一起。而iPod又是把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触摸屏技术和MP3进行了组合。有人吐槽乔帮主不是技术出身,并不是真正的创新者,那真是深深的误解,connecting the dots这句话道尽了其中的玄机,可以把离散的信息进行更高效的组合本身就是极高段位的创新,其核心便是“认知”碾压。
框架:罗辑思维的罗胖经常用这个例子。认知就像一个桌子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后,你可以继续把抽屉装上,然后分门别类的把自己的信息放到桌子上或是抽屉里,而不是杂乱的散落在不知道什么角落里。
网:这个是我们常用的说法。大家应该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如果想要对一个新的信息产生深刻的印象,必须与过去的信息产生连接。这就好比过往的信息织成了一张网,可以被网住的新信息会融入这张网本身,而如果从网口中漏了过去,其实是自己的这张网不够大或者不够细密。这便是“认知之网”。
不论使用哪个比喻,核心都是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
OK,在讨论了信息和认知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提高认知的几个方法:
牛人:所谓牛人,是在特定领域的高手。他们对于该领域的信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并总结出了大量可以快速学习的知识精华,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大量的重新学习的时间成本。比如编程高手、职场专家、运营达人、历史学者。所谓“一句顶一千句话”,或者“一分钟顶一千分钟”,他们既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知识的广度又可以解构被压缩的知识深度。
好书:读好书(当然,感谢罗辑思维、樊登们,我们现在也可以“听”很多好书)的知识摄取效率虽然没有听牛人们讲述那么高,但优势在于原汁原味。当然,我们需要进行自己的原创性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推荐年轻人读网络小说,因为无法引发思考的书,和打网络游戏没有太大本质区别,是kill time,而不是学习。
输出:不论是读了本好书,还是听牛人讲述了大开脑洞的知识,我们还需要把这些新的内容进行组织和输出,不论是读书笔记、日记还是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输出是一种“倒逼”式的成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如果我们被迫要上台进行一次演讲,或者进行一次朋友间的线下分享时,我们对于信息的组织效率是最高的,那些像线头一样杂乱无序的信息我们必须强制性的梳理出来,因为,我们好面子,我们不希望自己输出的东西显得我们愚昧无知头脑不清。
结交牛人也好,读书也好,输出内容也好,本质都是学习。最后再分享一点关于学习的思考。
学习分为:舒适圈,学习圈,恐惧圈。
在舒适圈中,我们掌握了所有我们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因此任何事情都变得游刃有余。
学习圈,是离开了舒适圈,必须面对全新的未知的挑战,强迫我们必须掌握新的技能。
恐惧圈,是离开舒适圈太远,我们面对太多的未知而无所适从。
很多名家大咖说最好的学习区域是离开舒适圈不远的学习圈,我却认为最好的学习区域是些许跨入恐惧圈的部分,因为我始终信奉着“all that doesn't kill makes you stronger”的原则。
在谈到“舒适圈”理论时,我也必须要补充一句:
舒适是人生最大的毒药
这也是我什么我反对年轻人将毕业后的目标设定为“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上。这些目标是父母一代对于世界的认知,认为舒适和稳定压倒一切。
然而,这个时代,又岂是我们的父母一代所能理解的?
马化腾的说法是:“(时代)潮流面前即使你什么都没错,也错在太老了”。
永远待在舒适圈中,是一种静态的世界观,认为世界和时代永远不变,我们待在舒适圈中,就可以永远舒适。
然而,这个世界和时代不但不是静态,更是时时掀起滔天巨浪的巨大洪流。
我们每个人或是顺流而下,被时代抛到不知何处;或是尝试逆流而上,找寻属于我们的立锥之地,且这个过程永无停歇。
我们生而为人,并且降生在这个时代,既然无法享受“舒适”,就必须找到其他的乐趣,否则人生恐怕就太为苦逼了。
既然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那就享受“快”所带来的幸福:
我们可以体验到前人所无法体会到的那么多层出不穷的人生体验,广播、电视、红白机、PlayStation、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或许某天我们可以乘坐马斯克的飞船去火星。
我们可以阅读和听别人讲述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等各种知识,说不定有生之年我们能搞清楚宇宙的终极奥秘...时间或许真的是可以被逆转和穿越的。
Get more experience, get more knowledge, get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最后,来扣一下题:
无知可能不会死人,但和死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引用星爷“这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