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工,自己也慢慢找回了工作和学习的状态。恢复到每天11点半睡觉6点半起床,每天坚持运动40分钟,每天坚持看书听课写笔记。日子又仿佛回归到往日的正常。
最近读起了《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这本书买了有半年之久,其实第一次读它是在刚工作那会儿,但仅仅就把它当作人生励志书读,觉得里面的人都好厉害,学一门课程就能脱胎换骨。读完就没有任何印象了。所以虽然书又买了一次,十几年之后再重读,真的感悟到了很多之前没法感受和理解的东西,这些都与自己的认知、经历息息相关。
《人性的弱点》是一本讲述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的书,它是后来市面上此类书籍的开山鼻祖,很多书的观念都是再次基础上进行延伸和丰富。可以说,这里面的很多方法和原则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
书中说,成年人最感兴趣的事情是健康问题,其次是与人相关的问题。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了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同时也体会到,在越发强调合作的当地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对自己不了解,对他人不信任,没办法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所以,人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我自己需要突破的瓶颈。书中讲解了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读完此书的一些感受。
1.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多一些赞美
最近,8岁的儿子指出了我一个很大的问题:脾气不好。确实,这个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但自从遇见现在的老公后,他的温和、淡定、包容,让我的坏脾气收敛了很多,甚至在外人看来,我还是一个脾气和好的人。在家人和外人面前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说明自己把发脾气作为了教育儿子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想通过它来达到震慑、恐吓的目的。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正好反应了自己对教育的束手无策,孩子那么弱小,而作为一个成年人却能够运用自己的天然强大去控制它,这显然是自己的无能。
同时,我又批评、指责、吼叫解决问题了吗?好像并没有。儿子已经对我的这一套习以为常,甚至还会用吼叫的方式来回应我的批评。所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时,我尽量克制住自己的脾气,不吼不叫,放平心态,静下来和儿子进行沟通。也让儿子监督我,当妈妈发脾气时就提醒我冷静。儿子也会在我不开心的时候在我脸上做一个微笑表情,让我乐观,不得不说,这个儿子的情商还是不错的,作为妈妈确实我要跟他树立好的榜样,别让我好不容易改掉的坏脾气又死灰复燃,给儿子今后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说实话,关于批评和指责这一点,自己一直以来做的很差。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对他人的批评多过赞美的人。特别是当别人犯错之后,自己这个时候不是去安慰,而是在本来别人已经自责的基础上去大肆地批评,其实这个时候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所以,我也在尝试多去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真心实意地去感谢他人、赞美他人。这一点从我改变对家人的态度开始。
俗话说,越是亲密的人也是容易说话口无遮拦,我对老公的态度就是这样。自己有情绪时随时进行发泄,从来不顾及他的感受。对他做的很多事情,我也觉得是理所应当。比如他喜欢修理,家里的很多物品经他一调整,都变得用起来格外顺手。虽然解决的都是一些小问题,但使用感受真的很不一样。有时候他修理一样东西要花费很长时间,也乐此不疲,所以我有时候觉得这是不是他的一种爱好,也因此对他的一些劳动觉得是习以为常。但后来他说道,谁不想在有时间的时候去玩呢,还不是迫不得已。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老公一直是在默默付出,而我直知道在他面前咋咋呼呼。所以,后来只要是经老公修理过的东西,我都会大大地表扬,儿子也封给爸爸一个“修理高手”的称号。
从这件事情中,我领悟到自己确实太关注自我,对他人的优点基本采取熟视无睹的太多,对很多别人花了心思的事情没有感激之心。所以,我也会在工作中逐步去发现同事身上的优点,去真诚地感谢他人,去赞美他人,这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
2.倾听,谈论他人感兴趣的事,让对方知道他有多重要
上文说道,正是由于我的自我行为,所以我很少做到真正地去关注他人,倾听他人,理解他人。我觉得自己就应该是生活中的主角,我不能当绿叶,我要让自己的光和热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见。几十年的习惯,让自己就这么自以为自己很重要地活着。当看到在人际交往中要放下自己,把对方当作最重要的人,让他们感觉良好时,我觉得这简直颠覆了我的整个价值观。后来仔细想想,确实应该如此。
其实人际交往的目的就是要在人际互动中,让别人不断发现他自己的优点,从而让他感觉很好,最后让对方喜欢上你,达到你的交往目的。如果是这样,我又何不放下自己所谓的自尊,往后推一步,其实这个时候的退让并不是你因为害怕,反而是因为自己的强大。只有那些自卑的人才会把自己包装地很强大,需要处处为赢,以一个胜利者的姿势出现在对方面前。
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也清楚了自己以往很看重的东西其实都是自己软弱的伪装,比如所谓的面子,所谓的自尊,所谓的重视,所谓的喝彩,其实真正赢的是对方,因为他们让自己感觉良好了,他们从你这里达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这是我个人对“为什么要放下自我”的理解,放下真的就不代表你软弱,而是真正的强大。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应该作为一本时长翻看的工具书,让它帮助自己不断省察自己的得与失,我很认同,因为这里面的每一条原则真的可以做为我的行动指针,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