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识,我笼统地理解为:生老病死(即此类大概念)。既然笼统,就不能只是指人的生老病死,该是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那些脱离生死的高端知识目前尚应不在(我的)常识范围内。
通识,学问渊博,且融会贯通。有种理念叫做通识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高大上的博学通才。而我所能理解的通识仅仅狭隘于自己日常的吃喝拉撒(即此种小细节),按钟先生的说法,的确“煞风景”。
书中《爱情与化学》一篇的开头写到:
这个题目换成“化学与爱情”,也无所谓。不过,我们的秩序文化里,比如官场中接见时的名次序列,认为排在前面的一定高贵,或者比较重要,就好像判死刑之后,最先拉出去枪毙的总应该是首犯吧。
这里有幽默调侃的意味,不过钟先生并没有调侃本书书名中“常识”与“通识”能否互换位置。我想也可以吧,无伤大雅。先枪毙“常识”还是先枪毙“通识”,有区别吗?再琢磨一下,好像还真有点区别。
按我的理解试想:虽说民以食为天,但若先毙了吃喝拉撒,那就没机会也没必要去琢磨什么生老病死了,眼下就招呼全体人类不吃不喝升仙成佛还太过理想化,毫不现实。而若要是先毙了生老病死,只剩下吃喝拉撒,这也许不坏,所谓低级动物没准正是如此率性洒脱的存在。可对于我们自认高级的动物而言,没有常识就下滑到低级,我想大部分同类会心有不甘。正因为有点常识,我才能认识到目前升仙条件实在还不够成熟,暂且让“生老病死”决定“吃喝拉撒”,将“常识”放在前面,必要时让它先走一步看来是有必要的。
人先得接受生老病死,才会去坦然研究吃喝拉撒。在我看来,书中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是通过细致的吃喝拉撒去说明生老病死,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时会有种吃过期食品的感觉。
书中文章皆写于上世纪末,其中提到的某些常识如今已多招质疑,甚至将被颠覆。例如生物进化论,目前已经很难站得住脚了,而此论却是先前诸多常识的理论基础。于是我在书里每看见“进化”二字就难免沮丧,会有弃书的冲动,觉得还是读先生的小说好,越是好故事保质期就越长,随时开罐都新鲜味美(可惜他老人家不再公开讲故事了)。不过最终我还是逐字逐句地啃到了本书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原因是中途调整了读书的姿势:将过期常识当作故事看,味道就瞬间变得真香了。
下个世纪,将是一个——我不用说了,你可以预料到很多很多,结果还是会有很多很多你料不到的。总之,会有改变,包括我啰嗦了两年的常识。
这是该书最后一篇系列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也不多说了。生老病死,无一不是故事,而吃喝拉撒是理解和打通这故事的方式。大家都清楚有吃有喝和好吃好喝的区别,即便天天好吃好喝,在悠悠岁月里,仍难免牙口受损胃口欠佳,甚而遇到便秘拉稀尿道结石尿频尿急等诸多意外。所以,常识无常是必然,通识不通或错通亦是必然。这可能也是我能理解的最基础的常识,最浅显的通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