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庚辰本第一回开首.jpg
点评七混入正文的甲戌本凡例
(红楼梦诸家评语系列三)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至“……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处,此段本为凡例第五段,却一度混入了正文,本文主要对本段作详细分析并解答混入正文的原因。
甲戌本凡例,名“《红楼梦》旨义”,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当前红学家们并无定论。或曰系作者所写,或曰为脂砚斋所批,或曰由书贾所撰,当前认为是脂砚斋批语的人要多一些。凡例独现于甲戌本,而甲戌本又是当前我们认为留存最早的抄本(一七五四年),无论是谁所作,我们得承认,《石头记》一书,最早是和其他小说一样有凡例的。然而之后的抄本也并非没有凡例,蒙府本、戚序本虽然没有,但在批评中却批露曾有凡例;二〇一二年在天津发现的庚寅本(一七七〇年),却有完整的凡例,只是与甲戌本凡例有些出入。与甲戌本最近的本子,己卯本(一七五九年)前面缺失,开首文字是“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已经连楔子都不在了;庚辰本(一七六〇年)却已经将凡例的第五条修改后作为正文的开头,之后的抄本、刻印本基本参照了庚辰本的做法。庚寅本凡例中抄了前四条,且没有“凡例”二字,第五条却如庚辰本一样,抄在了第一回开首。
一、混入正文的疑问
凡例被之后各版本掐头去尾,将第五条修改后抄写在全书的开头作为正文,肯定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还原。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无非就是觉得省去凡例,读起来比较突兀,就像一本书少了序一样。有了这么一段,好像要合乎规范一些。甲戌本凡例,非常重要,特别是第五条。这或许是后来各本均将此段抄在了开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段话,读起来虽然还算顺口,文笔也不错,但既不像自叙,也不像楔子。不像自叙,是因为开头就是“作者自云”,既是作者自己写的,何必又说“作者自云”;不像楔子,是因为这段话和后面的楔子,实在无法斗榫。
7-2:庚寅本凡例第一页.jpg
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说明、讨论的重点,因为这样的历史旧案,恐怕争论几百年也不会有定论。再者,这样的问题弄不明白,并不影响我们阅读《红楼梦》这部著作,理解《红楼梦》旨义。
二、逗漏的几个重要信息
(一)开卷第一回
“此开卷第一回也”一句,看似废话,写在第一回的回目之后,谁不知道这是第一回。然而读者及红学家们有没有想过,最后一回的回末,是不是也该有“此最后一回”之类的话语,这样就对称了,也就完整了。
癸酉本(一七五三年)在第一百零八回末有一条批语:“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这完全印证了为什么在此有“此开卷第一回也”的语句。
此句出自甲戌本凡例,假如癸酉本为真,那么甲戌本的凡例原文极有可能出自曹雪芹增删的蓝本,只不过抄在甲戌本上时,已经过曹雪芹修改。
(二)作者自云
“作者自云”四字以及后段“自又云”三字,是自传说的源头和依据。“因曾历过一番梦幻”,是作者家庭变故之后,有一段时间的心理挣扎,待解脱之时,即是写作的动力,这一过程叫反刍。“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是《石头记》一书的写作方式,故“风月宝鉴”有两面,真事须反照。
(三)自又云
“自又云”一段,透露的信息比较多,大体有五:
其一,书中所记何事何人。所记人物是作者自己和当日所有之女子,所记事情是作者自己和当日所有女子所共同经历的事情。
其二,曾经的生活状况。作者曾经的生活,是锦衣纨绔、饫甘餍肥。是依赖天恩祖德,过着优裕甚至非常奢侈的生活,一个典型的富贵人家公子哥儿。年少该学习的时候,是屡屡背父兄教育、负师友规谈。不学经济,不问世俗,不听劝告,不守规矩,无事找事,浪费时间和精力。第三回那首“西江月”总结得非常到位,待第三回再解。
其三,现在的生活状况。在三十而立之年,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家业是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所住房子,从外形看是茅草房,从里面看是没有任何装修、装饰,抬头就可以看见椽子,窗子也只能用草遮挡。家里有些什么?仅只是一个瓦灶,一张绳床。瓦灶,也就是泥做的炉子,云南部分地区常用石棉和泥做成炉子,自然晾干,可以烧火做饭,常烧不坏,俗称“风炉”;绳床,就是用麻线和麻布编成,打开可以躺、合起可以坐的简单家具,有点像现如今的躺椅。日常生活是晨夕风露,阶柳庭花。整天饮风沐露,和阶前柳树、庭中花草作伴。
其四,写作目的。作者写作的目的,其言有二:使闺阁昭传,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闺阁昭传,意思很清楚。因为当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见识不凡,不应使其泯灭。然而悦世之目、破人愁闷,未免太谦、过逊。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并不是悔自己的罪,而是以自己曾经的过往,提醒读者有时思无时,做人也需要有一技谋生;以自己苦痛的经历,教育读者解脱苦痛之道,解脱之道,不是自我毁灭的解脱,也不是虚无飘渺的幻想,而是正视生活、接受生活。
其五,写作方式。这里再一次传达作者写作的方式,也就是“真事隐去”的补充,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假语、村言。假语,不是假话,而是假借,事是反写;村言,就是大家都看得懂的语言。
(四)立意本旨
凡用“梦”用“幻”等字,是立意本旨。也是写作方式的“借通灵之说”的补充。既然需要“真事隐去”,就不能实写、特写,就需要用梦幻之说,亦真亦假,然后再提醒你“假作真时真亦假”。
三、关于混入正文的猜想
虽然凡例第五条为何混入正文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并不影响我们读《石头记》这本书。但我们也可以大胆地猜想一下从甲戌本至庚辰本之间的发展过程。
甲戌本眷清的时候,实际上曹雪芹已经对《风月宝鉴》这本书作了十年的增删润色,这一点可以从凡例“十年辛苦不寻常”句看出。凡例在原先的《风月宝鉴》上便有了,只不过是四条,甲戌本上所抄写的凡例,已经被曹雪芹修改并增加了一条。
为什么是四条,因为凡例是放在书前对本书体例的说明,主要用于编纂的书前,至于小说通常用序,而不用凡例。凡例主要说明的问题是书籍编纂的宗旨、内容、体裁、结构以及编写中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规定或说明,每段开头大多用“是书”“此书”“书中”。第五条明显不是凡例的内容,更像是一篇短序。
7-4:庚寅本凡例第二页.jpg曹雪芹在增删润色《风月宝鉴》的过程中,也一直在纠结自己在此书问世的时候,倒底是以编者的身份还是以作者的身份出现的问题。如果以编者的身份出现,那么文前就需要一个凡例,因为此书在之前已经有多个编者,所以一直保留有凡例。而如果以作者的身份出现,文前就不应该有凡例,而应该是一篇序文。至少这一问题在甲戌本眷清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定,甚至连书名也没有敲定。所以第一条凡例他进行了修改,说《红楼梦》是总全书之名,这是准备以编者的身份出现。同时他又在“此开卷第一回也”之后,写了一段像小序的话,这是准备以作者的身份出现。然而却又在楔子的结尾写了自己只是对《风月宝鉴》作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且欲定名“金陵十二钗”,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段话不管作如何选择,均可以用。这是曹雪芹所作的三手准备。结果脂砚斋或其他人在眷清时并没有搞清楚曹雪芹的想法,依据散乱的稿子,将凡例和这一篇小序抄在一起了。
后来,再经过增删润色,中间仍然有几次眷清,当然对于是以编者、作者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决断,合抄在一起的问题被发现了,所以凡例只抄了四条,而第五条移至第一回前作为小序,这一类本子,就是庚寅本的底本。所以许多红学家将庚寅本与甲戌本、庚辰本比较,得出庚寅本底本既不是甲戌本也不是庚辰本的结论。因为庚寅本的底本,是甲戌本到庚辰本六年期间的眷清本。
至庚辰本眷清时,这个问题终于有了决断,曹雪芹既不以编者的身份出现,也不以作者的身份出现,所以删去了原来的凡例,保留回前小序。同时为避文字狱,决定将八十回后暂时截去,不再用已经流传的《石头记》《红楼梦》之名,在楔子末尾删去了“至呈玉峰题曰《红楼梦》”一句。
这或许是《石头记》一书甲戌至庚辰六年期间的发展历程。
(水木森【水目人曾】2017年1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