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86/53e7811520dc4762.png)
刚看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山影又一部诚意满满的作品,道具、场面都制作精良,完全不会有出戏感。剧情高潮处大致就是在先期死了郝教授的情况下,一行人终于找到了精绝古城。进去后遇到尸香魔芋这种致幻物,考古队中有两人因为靠太近被其致幻,导致自相残杀和自杀而死。男主凑上前后也产生了幻觉,幸得女主和二胖叫声警醒。后来一行人逃到一个秘密墓室,看到先知留下的预言,经历了陈教授发疯小叶死亡和一番折腾以后终于逃出来,经历了沙尘暴后,却猛地发现考古队的人都还健在,并最终无功折返。
看到死去的考古队员在外面又“复活”出现,而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时,男主和我都意识到可能整个精绝古城的剧情都是幻觉。真实忽然变成幻觉,这样的一个认知错乱和矛盾给我带来了瞬间的灵异感和惊悚感。我开始试图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由于最终考古队折返时大家都健在(除了郝教授),那么也许从接近精绝古城时,大家就因为缺水、磁山之类原因引起了幻觉,导致后面的剧情也都只是幻觉中的?看网友评论,也是众说纷纭。
等全剧看完后,大脑跳出了剧情,理性思考了下幻觉。幻觉常被小说、电视剧用来否定已发生事件的真实性,在已创造的剧情空间之上创造另一个叙事的空间。否定先期事件的一部分真实性,就相当于减少了先期事件所施加的约束(例如死去的人其实没死),从而引入了更多的自由度。这样就像欠定方程,观众可以给出很多完全不同但逻辑自恰、满足约束的解释,甚至可以脑补出另一个复杂完整的故事(有些网友的解释精彩细致到简直可以再拍十集)。编剧导演可能也希望利用幻觉这种手段来增加剧情的复杂度,创造出足够的想象空间。约束条件不足,导致不存在唯一解,对背后实际发生的事件终究是无法寻得唯一答案(即真相)的,因此无需过度思索。
但是幻觉真的能如此随意使用、创造无限自由度的剧情吗?理论上恐怕不能,因为幻觉终究无法比拟现实的复杂度,而且是可以验证的。
首先看看自我的幻觉,也就是庄周梦蝶,不知何为现实何为梦。由于大脑短时记忆能力有限,事实上我们是无法创造出复杂度高如现实般的幻觉的。例如,记录下一个100 * 100的随机矩阵,并做自乘得到结果,这样的任务只能借助真实存在的记录工具(不一定是纸笔,沙子,草木均可)才能完成,幻觉中是无法进行的。当然,这需要控制自己去完成这项任务才能验证幻觉。但如果都无法控制自己去做这样的任务,就足以判断身处幻觉了。大脑的场景想象也高度受限于短时记忆能力,导致幻觉中的场景无法涉及到精细复杂的图案。我自己有很多梦中想看清一个东西,一旦专注,东西就模糊甚至变形的经历(大脑的抗拒)。因此仔细观察场景细节,或者控制自己去画随机、复杂的图画,就足以验证真实与幻觉。
再者,涉及到多人交互的剧情(例如先知墓穴中四人的剧情),难度就更大了。人和人大脑之间如何进行幻觉通信就是一个比较难解释的问题。即使我们强行设定有那么一种神奇的通信方式把大家带到同一个次元里(例如盗梦空间里演绎的方式),幻觉内容的”同步“又是一个问题。用分布式里的术语,幻觉通信至少也得满足Causal Consistency。例如陈教授撕毁了羊皮卷后面的一页,女主赶紧翻看羊皮卷发现最后几页是空的,幸无大碍。那么所有在场的人必须均幻觉为这个顺序,而不能是女主翻看最后几页发现是空的,然后教授抢过来撕毁了一页。而且这种通信还得保证高可用性(availability),即每个人都能以极短时间幻觉到其他人所新幻觉出的信息,否则会出现一个人跟不上其他人节奏的状况。注意,同步的信息不仅仅是与其他人的对话,还要包括所有场景细节等等,这对通信带宽和大脑接收并处理信息的速度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如果放弃同步的设定,则退化为多人分别进行自我幻觉(不同剧情)的情形(罗生门式),依然受到单人幻觉能力的限制,而且这样对于剧情叙事无益。
由此也想到盗梦空间中,男主使用陀螺旋转来验证是否身处梦中,这种验证方式需要一定时间(等陀螺停转),导致影片最后留下了开放式结局。男主如果使用其他方式,比如仔细观察衣物细节,或者钱包中美元纸币细处的图案,就足以瞬间破解现实与梦境。
因此严格来说幻觉是高度受限的。它并不能创造一切,而且也有各种方法来验证幻觉与真实。当然,剧中人物识别幻觉梦境与否,这并不是导演和编剧所关心的。只要在导演创造的这场梦境中,观众能一直沉浸到剧终而不出戏,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