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人会面临着冲突的两条道路:继续停留乃至滑入到和母亲的粘稠过渡世界,还是进入到现实世界。
前一种道路,会让你越活越简单,越活越封闭,后一种道路,会让你越活越复杂,意味着开放和宽广。
当你的想象和现实发生矛盾时,能否尊重现实,而不是执着于想象,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个故事
武老师有一个在广州的“得到小组”,小组中有他们广州的资深咨询师黄玉玲老师。这里分享她讲到的三个故事,然后再阐述一下,一个人如何才能迈入复杂。
第一个故事是黄老师上课学习的过程中,从一位外国老师那听来的。这位老师讲的故事是说:
一个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可是他哭着不想去,这是一位资深的幼师过来,一边推着孩子,一嘴里一边愉快地喊着“喔、喔、喔……”,把孩子推进幼儿园的大门。
我们一再讲到,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逼迫,可这个例子中的这位资深的幼师对孩子做了一些逼迫。
这让黄老师有些纳闷,她问老师说:这样可以吗?老师说这是可以的,有时候可以对孩子用一点力,让他们进入更大的世界。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黄玉玲老师和她女儿之间。有一天女儿对她说:“妈妈,我有时候觉得家里有鬼,我怕。”
黄老师对孩子说:“有鬼就让他们给我们干活。”女儿又惊又喜地说:“真的吗?那我的妈妈是老板呀!”然后,孩子就不怎么怕鬼了。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黄老师的一位女性来访者。这位来访者看上去总是很中性,身上还有一股男孩子的英气,这背后的原因是她对妈妈缺乏认同。
基本上,当一位女性明显缺乏女性气质时,都有可能是这样的原因。
然而这位来访者,在一次和妈妈的长谈后,她突然觉得和妈妈有了连接,然后非常自然地,她自己身上就有了女性的妩媚。
武老师先解释了第三个故事,这位来访者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黄玉玲老师的解释是这样,以前这位来访者在相当程度上停留在全能自恋的想象中。
我们总是讲到“孤独的想象世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这是一个一元世界的想象,也就是只有自己是世界中心;其次这个想象世界是由全能自恋及其各种变化所组成的。
例如,这位来访者常常给黄玉玲老师提各种要求,其中藏着全能自恋的这种信息,例如“你是我自身的一部分,你必须全然地满足我,否则我会恨你,对你很失望。”
然而,经过长期的咨询,这位来访者首先和黄玉玲老师建立了连接,真切体验到,虽然黄老师是咨询师,但并不是必须全然满足来访者需求的一个客体,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当在咨询师这获得这份感知,这位来访者再和妈妈做深度沟通时,突然也感知到,妈妈不仅是妈妈,也是一个人。
这份感知让她接受了妈妈的真实存在,然后对妈妈有了认同,于是接下来,她开始有了女性的那部分妩媚。
再来说说第二个故事。故事中,黄老师作为妈妈之所以能对孩子有那么直接的影响,是因为孩子对妈妈有很深的认同和信赖。
所以当妈妈做这样一个简单的解读,就帮孩子把不可掌控的可怕的“鬼”,变成了可以掌控的因素。
那你也就能明白,第一个故事也是建立在孩子先对妈妈有一定认同,然后能对其他类似权威有认同,这时幼师才能带着一点点逼迫把孩子,推着孩子进入幼儿园的世界。
武老师认为,所谓的复杂,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第三个故事中的来访者,吸纳了咨询师和妈妈身上女性的妩媚,因此开始变得复杂。
第二个故事中的女儿,吸纳了妈妈关于“鬼”的解释,因此不再对“鬼”惧怕。第一个故事中的孩子,则直接被推入相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这些故事看起来非常简单,也许你可能会觉得没什么,都太普通了,但就此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果连最基本的认同都没有,那会是怎样的呢?
如何迈入复杂
再讲一个武老师的咨询故事。他的一位女性来访者,第一次到他的咨询室就对他提了一个要求,她说:“武老师,请你不要对我提任何建议。”
非常有意思的是,咨询几年后,她忘记了这句话,即便如此,武老师仍然基本上不能给她提什么建议。
虽然她经常对武老师说:“请给我方法”,可一旦真给了她方法,最后她都会说这些方法不适合她。
武老师为她做咨询的第一年,还有一件特别的事发生,她总是记不得他们之间说了什么,每次咨询中都听不到他在说什么。
直到进行一年的咨询后,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突然有一次她能听到并记得武老师说什么了。
为什么会这样?武老师认为,她的一个想象是最好的解释。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她说她觉得有两个武志红,一个是文字中的,那个白色的、近乎完全善良的;一个是咨询室中的,那个黑色的、几乎完全敌意的。
她害怕咨询室中的那个黑色的武志红,她不想来做咨询,但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有很好的理性,她的头脑和理性告诉她说:
也许她的这份感觉是一种内在想象,不是真的,所以她一直坚持来找他做咨询。
她把他感知为黑色、充满敌意的权威,而同时她又觉得自己非常弱小,所以这个时候,她必须把他的信息屏蔽掉。
因为他强大而又敌意的信息,一旦进入她的世界,就会把她冲击的七零八落,甚至导致自体瓦解。
这一点,她并不能很好地在头脑层面认识到。相反,她认为最好的咨询方式是向他全然坦诚,同时也绝对相信他说的话,因为他是一个很有名的咨询师。
可她本能上知道,不是这样的,所以在第一次咨询时,就凭本能对他发出强烈的警告:请绝对不要提任何建议。
再讲一个故事,也许就能帮助你理解这一点。武老师的另一位来访者,一直陷在孤独中,后来有了男朋友,他对她说了一句恭喜,结果引起她严重的焦虑。
后来她对他说:你就像我的父母一样,我非常想听你的话,实现你对我的期待。
可你对我说恭喜,我觉得你是向我提了一个要求,要我一定要把这次恋爱谈成,这就让我非常担心,如果我谈不好这次恋爱,那你会不会就不喜欢我了?
武老师觉得她的这段话语,可以有非常微妙的解释,但如果不去谈那么细,就可以看到,对这两位来访者而言,他最好不要给建议,甚至连祝福都不合适。
他们的故事中都有极为深刻的道理:当她们觉得自己是自体弱小时,如果一个黑色的权威向她们传递任何信息,她们都会担心是一种毁灭性攻击,所以会拼命屏蔽。
也因此她们会一直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而简单的世界,不能进入复杂。
进入复杂,必须有这样一个开始,一个自体虚弱的人感知到,外界的那个重要客体是基本善意的,他传递的信息是来增强自己的自体,而不是来破坏自己的自体的。
在这种感知下,这个人才能敞开自己,吸纳那个重要客体的信息进来。
例如之前认为有两个武志红的那位来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感知到,在咨询室里坐在他面前的那个武志红,白色和善意越来越多。
最后,她终于开始能比较好的吸纳他传达的这一信息了。这是成年人的故事,可以回头看看前文,那个在婴幼儿身上发生的故事。
在吃喝拉撒睡玩等事情上严重逼迫孩子,实际上就是父母在扮演黑色的、有敌意的客体,入侵并破坏孩子的自体感。
武老师推测这两位来访者,她们很可能是活在严重的逼迫中,进而导致她们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在生命之初,养育者是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还是去破坏孩子的感觉,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围绕着孩子的感觉是在增强孩子的自体,破坏孩子的感觉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体。当然这里也有度的问题,养育者们不可能给孩子彻底的自由和支持,基本可以就很好。
成年人也一样,例如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共识,对自体虚弱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别说建议,甚至连分析都不会做,主要是给他们认可、支持和鼓励,也就是传递善意。
等他们自体增强,并与咨询师建立了深度信任关系后,咨询师就可以传递一些强硬的信息。这会引出一种很深刻的哲学观,我们下次继续探讨。
总结
1.当我们觉得自己的自体弱小时,一个黑色的、敌意的权威传递任何信息,会担心是一种毁灭性攻击,所以会拼命屏蔽,也因此会一直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而简单的世界,不能进入复杂。
2.进入复杂,必须有这样一个开始,一个自体虚弱的人感知到外界的重要客体是基本善意的,他传递的信息是来增强而不是破坏自己的自体的。
在这种感知下,才能敞开自己,吸纳重要客体的信息。
3.围绕着孩子的感觉,是在增强孩子的自体;破坏孩子的感觉,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体。
成年人也一样,对自体虚弱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给他们认可、支持和鼓励,也就是传递善意,等他们自体增强,并与咨询师建立了深度信任关系后,咨询师就可以传递一些强硬的信息。
思考
从简单进入复杂的世界,有时候只需要一瞬间。就好像我现在一直怕鬼,可能就是因为鬼,在我看来鬼是不可控、可怕的东西,也可能是没有一个信任的权威告诉我:有鬼让他给我们干活。
其实我是一个自体虚弱的人,对很多事情,很多重要的人的应对方式就是忘记,就一直重复自己记性不好,结果现在自己的记性真的不好了。
我想起了少年时的一个重要权威,一起共事好多年,但对她的很多事情我都不记得了。有时我会感觉到,她是强大的、敌意的、黑色的,所以会屏蔽她的信息。
然后选择把所有的心神,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感觉那是一种美好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很糟糕,所以一直简单而孤独地活着,没有进入复杂的现实世界。
当一个人的自体太虚弱时,屏蔽掉一些强大的声音,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自体受不了。
比如预防疾病的疫苗,本身也是具有“敌意”的,只有当自体有了基本的承受能力,我们才可以给他一些“复杂”和“工具”。给受伤的战士一副拐杖,待他康复了,再给他一把剑。
“所有温柔对待这个世界的人,都一定曾经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过。”我愿意温柔对待这个世界,愿我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