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满目疮痍,走时锦绣山河”
这句话可以送给刚刚离开我们的于敏老先生。
于敏老先生出生于天津宁河,1944年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因热爱物理学,所以转到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定位于理论物理。毕业后被安排到中科院研究所工作。在研制核武器的专家中,他是一个完全没有留过学的人。

在2015年1月10日,一位89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领取了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他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他从1961年开始,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探索氢弹理论。人生能有几个28年可以重来。放低快乐、欲望,一心扎根在科学阵地的前沿,甘愿寂寞潜心创新研究。
感动中国人物这样形容于老先生的: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猝火,十月出赛,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而如今社会,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多在荧屏中出现的明星、焦点人物。而真正做出科学奉献的人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远,研究的世界太复杂。可是这样这样的研究让我们更强大,这才应该是我们应该追捧的明星。
日本就是一个尊重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而相反对于娱乐明星等人物的考核却要求非常的严格。日本国内民众关注的焦点永远是那些有接触贡献的人。所以至今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超过18个,相当于每年都有一个人得奖。
小

小的日元上印刷的都是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教育影响后人,让人们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
反观我们,对真正做出贡献的人总是间接性的选择忘记。大家的注意力都聚集在娱乐、绯闻上。大家也仅仅是在微博、朋友圈的祭奠、悼念一下。
今天于敏老先生去世了。知道这个消息也是在浏览消息的时候才了解的。想起一个话题,你以为去世了但却还活着的人,现在你以为还在人已经去世了,说的就是于敏,真正的远离我们。他们在世时的“默默无闻”,以及去世时的昙花一现,我们才恍然间知道这世上还这样的一个人为国家默默的做出奉献。
在日本,一个机场的角落或者是一个人群扎堆的地方,多数人都是在阅读,可是我们,大家也是低头一族,只是手中拿的是手机而已。

我们应该慢慢的改变,改变自身的价值观。纵然轻松快乐的新闻消息使我们身心放松愉悦,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都是需要在枯燥乏味中才能有真正的丰盈收获。
真正的去认识什么才是真的英雄。让我们把英雄精神永记于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