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道”
ˇ
一次反思、一次探知
一次冷静思考、一次客观传递
这过程不仅有一马平川的高速公路,也有凸凹不平的上山下坡,有九转回曲的羊肠小道,也有河流,大川,桥梁,隔断……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
在彼岸,为了自由。
ˇ
☞ 北大科技园305教室
《阿尔瓦·阿尔托 -- 材料物性与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主讲人:黄居正
阿尔瓦 · 阿尔托
Alvar Aalto (1898-1976)
1923-1927 古典时期
1927-1933 理性主义的觉醒
1933-1976 有机的地方主义
第一章
现代主义:中心与边缘
在芬兰,寻找平衡:
芬兰地处极北地区,1809年之前一直是瑞典领土,直到拿破仑战争使芬兰的一部分割让给俄国。俄国统治奠定了芬兰的民族认同,首都从图尔库迁移到赫尔辛基。所以,从这个历史条件上来看,阿尔托从小就面对的是一个被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芬兰,所以他一生最大的课题就在于如何在芬兰本土和国际之间、在古老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之间找到平衡,而这种寻求平衡的努力,最终通过他精准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来。
﹀
﹀
﹀
第二章
意大利的憧憬 · 风景的发现
珊纳特塞罗市政厅中美好的憧憬:
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做“元老院(Curia)”,在当时是标志着与古罗马的一种关系,阿尔托从这个时候也开始从精神上向欧洲回归。这个建筑里面体现是的当时小规模的民主和多元文明的并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文明是有节制的。这是他想要的一种社会理想,和平、自由、远离纷争,与前面所说的森林部落的概念呼应。
﹀
﹀
﹀
第三章
原型——圆形剧场、地形=建筑
原型意向:剧场
由于戏剧在古希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剧场对养成希腊乃至西方思想都非常重要。在剧场的概念里有两个形式要素,一种是扇形,一种是等高线。阿尔托有的时候都用,有的时候只用一种。他个人的工作室——阿尔瓦·阿尔托事务所,他为了形成一个剧场的概念,把一整片墙做成了弧形并创造了阶梯形的空间,他设想到了夏天,员工们可以在这样的地方放露天电影。
﹀
﹀
﹀
第四章
阿尔托的实验——材料的选择
夏季别墅里的材料实验:
阿尔托的夏季别墅,是我认为阿尔托做得非常好的一个作品。在别墅中,他想实施印象风景中的实验:无基础的建造物;自由柱列;以砖建造一座自由形态建筑;在基地最高处建造一个工作室,无暖气设备,采用隔热性能好的建材,以及太阳能技术。但是,最终实现的也只有第三点,砖建造的自由形态建筑。其他几点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最终都没能成功。
﹀
﹀
﹀
第五章
身体的触觉、知觉与建筑——玛利亚别墅
玛丽娅别墅与马尔尚的《眼与心》:
“在一片森林中,我有好多次都觉得不是我在注视着森林。有些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注视着我,在对我说话……而我,我在那里倾听着……我认为,画家应该被宇宙穿透,而不能指望穿透宇宙……我期待着从内部被淹没、被淹埋。我或许是为了涌现出来才画画的。”
﹀
﹀
﹀
第六章
阿尔托建筑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阿尔托建筑中的基本问题:
1、雕刻空间的光
2、富有触觉感的细部
3、基地与建筑保持良好的关系
4、有机的波浪形
﹀
﹀
﹀
第七章
家具——反柏拉图主义的标准化
现代主义的突破:
阿尔托对家具设计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家具中的横竖法则,他的椅子腿都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框架和支撑就能使椅子站立。他提出的“Y”型和三条腿的坐凳改变了以往四条腿的固定模式,是对传统家具的一个突破。这些曲线柔和的设计看起来轻巧舒适,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在里面,也是他在大众面前展现出现代主义的一面。
< 档案观察 >
对于黄居正来说,这样花大量的时间去拆解、分析一个伟大人物的精神与行为,是合理且有价值的,但他的研究并非像一般的老师一样以授课为最终目的,而是来源于自我本身对于分享知识和传递知识的热情与乐趣。
至于大众给予他的社会标签——建筑师、杂志主编、客座教授等等,他并不觉得那是一种什么所谓的光环,只不过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开放的平台,目的纯粹而透明:
为了让优秀的观点进入,并使真正的建筑学者能为一些在困境中迷茫挣扎的年轻人提供帮助。
【 误区 】
因为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
风云变幻,涛声回荡。凹凸不平,焦虑不堪。
社会诱因太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
“我是谁?我到底要干什么?”
﹀
﹀
﹀
【 回望:永久的五四 】
那是一个值得生活的,十分有魅力的时代。
那一代的民营企业家几乎都在争抢着发扬光大,成为各自领域的“大佬”,那一代的学者无论是留洋归来的还是没有什么学历的,无论什么出身,他们都对国家和故土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那一代的年轻人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当然,他们游行示威的手段是过于激烈的,学生运动本身也是值得反思的。
但是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产生真正学贯中西的人。
企业家的心中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对精神的敬畏。那个时代,传统的东西并没有失落,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到1919年前后的那几年,不仅没有被反掉,而是有非常好的传承。因为他们能够包容任何主张,允许任何思想被探讨,并且这些兼容并包的内容因为轰轰烈烈的办刊运动而受到广泛的传播。
不幸的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快就结束了。
历史留下的遗憾是,五四时代那种多元的思潮并存,人们可以坐下来讨论、对话的社会气氛,在“五卅”之后激荡的民族浪潮中不可能幸存下来。
庆幸的是,在后五四时代,有一些执守正在被留存。
虽说生而为人注定只能做人间的平凡事,然而但凡是饱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
< 档案观察 >
黄居正,一个兼有建筑人和媒体人双重身份的学者,他并不刻意追求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什么大名,也不回避任何真实面貌带来的时代差距,但是他具有敏锐且独到的目光,能够洞悉时代和知识的更迭与变化,也能够坦然面对任何社会思潮影响下的自由言论,因此,他在不停的发现和耕耘,并从不同的艺术与思维创作中碰撞出精神火花,并且燃烧。
道法自然。
五四那一代人没有为天堂而奋斗,他们只是在实践他们自己的人间。而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理应比五四更好——当然,前提是我们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来创造它。
一个好的传授者,必然是有操守、有坚持、有责任的,即便是囿于时代的特性,但是他们并不惧怕未知的世界,并且愿意相互回应和共生,他们自然持续的交流,生生不息的繁衍,这便是传递的精神。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