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筑境设计杭州公司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工
东南大学工作站研究生导师
王大鹏

从入学到工作,王大鹏的历程是一个个“阴差阳错”的故事,在一个个顺势而为的选择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想法。作为建筑师,他拥有的并不只有设计,世界总会走向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他以更为独立的姿态观察自己建筑师的身份。
一个个的插曲
|
人生的插曲是生趣的故事。
一个文理均衡的理科生却不喜欢数理化,因为亲戚提到“建筑专业不用学数理化”从而选择建筑这条道路的王大鹏,在诸多的建筑师中还是比较少见。

1996年,其高考的分数本来可以就近选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但报考该校需要加试他从未接触过的美术,于是选择了不用考美术的武汉工业大学。这所学校的建筑专业不加试美术的原因很简单:工作人员在招生简章上忘了写,实际还是要考这一科目。
懵圈的王大鹏只能在军训的时候临时向同学拜师学艺,但临阵磨枪这种行为只有在期末考试时管用,于是他被刷下来转到了结构专业。但同年建筑专业扩招,在原来刷掉的人中选择数位学生录入,其中便包括王大鹏。
当时的王大鹏并没有很惊喜,反而因为美术加试这一插曲有些“疏离”建筑学,但他在学习上一直很认真。大三那年,他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成为了他在建筑学上“开窍”契机,而且他是该校第一个参加这个竞赛获奖的学生。

竞赛题目是“建筑系学生夏令营营地”,要求建筑物要在夏令营结束后可以转换使用,让他开始真正的思考建筑相关的问题。
王大鹏最终的方案主要考虑建筑功能结束后的存在状态。方案选址是在湖畔的坡地上,用模块化的拼装形成只有一层高的建筑,由三四个大小不一的庭院组成,因为地面是架空的随着地势起伏庭院空间就高低变化。夏令营结束后的改造方案做了好几个,都难以令他满意,最终的方案拆除了绝大多数建筑体量,只保留了少量架空平台、屋顶和梁柱性构架,成为独立的观赏亭台。


他曾经在设计文字中写道:“将构架漆为红色,暗示着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评委们让他获奖肯定不是因为这句话,也不会知道王大鹏认为模型没有想象的效果,临到交稿的前三天,告诉老师取消方案,并提出新的方案。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应该得到赞赏,但是老师还是提交了前一个作品。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算建筑想法吗?”
王大鹏开始把自己看的“杂书”和建筑学习相联系,有些排斥建筑教程的基础训练,这是基本的专业技能,但只属于材料构造,或者是基础建筑。基础建筑的最终走向与好坏区分,全在于个人的设计状态与日常领悟。
居住空间起初没有固定形态,只是在后期历史演变中被人们赋予为房子的状态。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身专业往往会成为最大的障碍,例如一直用钢筋水泥做建筑,构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理论,就会排斥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用毛笔来画国画时,“国画”这一概念就会坍塌,理论会抵触并自我瓦解。
没有钢筋混凝土就没有现代建筑,但是技术与材料仍在进步。建筑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脱离自身的局限,适应每一个时代,抓住人与环境的关系,达到空间居住的目的。
“美好”的工作
|
2001年毕业,第一站是大连规划院。人生的插曲再一次发挥作用,王大鹏在考快题测试的时候迟到,当时约了另一家企业面试,所以第一个交卷。过了两天,有人在凌晨四点给他打电话,并不是规划院的领导,而是一位出租车司机。
原来工作人员把他们十来个人的求职简历落在了车上,联系不上他们。司机师傅负责任地打了王大鹏的电话,拿到简历后,王大鹏和规划院联系,对方对他的印象比较深刻,让他顺便寄一份平时的作业,于是他到了梦想的海边,进入了大连规划院。

当时的大连规划院作为尚未改制的国企,工作环境就像今天的白日梦一样。提供事业编制,宿舍、歌舞厅、澡堂、食堂一应俱全,专车接送上下班,关心员工的恋爱生活,中国唯一打进世界杯的那年被强制观看球赛。
极度的放松自由中,王大鹏依旧保持自己平衡的生活节奏,认真工作,在自由中独立。草图、效果图、施工图一个人画,独自看现场,对接甲方。在大连规划院两年多的时间,设计建成的房子就有四栋。但是规划院的问题依旧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生活虽好,但王大鹏选择去看看世界。
他从大连兜兜转转到了杭州,遇见了刚创业的程泰宁院士,畅谈一番,很是投缘,然后再回到大连。
坐火车回大连时感觉在外面的一个月很辛苦,回到规划院有一种回家的感受,让特别纠结的是真的就这么离开了吗?结果他在三楼楼梯上就听见五楼打牌的声音,便不再犹豫的和所长说:“我回来办手续,工作找好了。”
快节奏还是慢生活,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生活状态,得到的幸福感也不同。上善若水,水在不同的容器会变成不同的形状,但是哪种形状都不能过度。无论在体制还是企业,生活与工作都不该产生矛盾,大连规划院后来也通过改制,不复当初的悠闲时光。
建筑日常的落实
|
2003年开始立足杭州,那时的筑境设计还叫做程泰宁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这里最开始的五年,单独负责的项目不多,更多地是作为程泰宁院士的左右手,不断做项目。大连的生活很好,但让人心里不踏实,在杭州的工作一开始便进入设计的节奏:加班,虽有彷徨但总在调整积累。
在大连做的项目重在即兴,快速画图、快速建成,要求比较简单。来杭州后第一个完成的便是浙江美术馆这样的大型公共建筑,经历从简单的体系建构到复杂多元的设计过程。项目的设计、工程材料、功能规范,再到与各个建设工种团队配合,一个五年前的方案,会在五年后的工地上修改细节,展现了建筑系统而韧性的周期。

这五年让王大鹏真正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在大连得到的是创作的概念,在杭州数年围绕一个项目反复修改,系统化的思考提供了细节发散、设想落实的方式。

和程泰宁院士一起工作,影响王大鹏的不仅是设计,还有工作的状态。抛开程泰宁院士的成就而言,他为人亲和而睿智,喜欢建筑,让生命与工作完美的契合达到饱满的生活状态。在该事务所工作两年后,程泰宁院士便已经70岁,同事们都担心他会不会很快退休。但他的工作状态一年比一年好,直到十五年后的现在。
留下自己
|
2008年,王大鹏想换工作,调整自身的状态。他喜欢小型工作室里共同努力的工作氛围,但程泰宁院士一个人让大家仰之弥高,工作氛围有些压抑。
“你不在这做设计,换个地方还是要做建筑吧?如果你不喜欢这行不勉强,但换个地方还做建筑就需要自己总结原因。你说的工作困惑和不如意的地方的确存在,大家可以一起共同努力来改变。”这是程泰宁院士当时给他说的一番话,最终王大鹏选择留下。
后来程泰宁建筑设计事务所改名为筑境设计,公司人数增加,更富创造力。协助程泰宁院士的项目没有减少,自己独立负责的项目也增多。带着团队共同创作,与每一位成熟的建筑师一样,在建筑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高强度的工作推动着个人与团队的进步。程泰宁已逾八十,但是他的设计理念和风格都在变化,王大鹏也在随之改变自己的状态,以此适应这个突变的时代。
突变是这个时代的核心。
一方面,突变的建筑行业与建筑教育呈现脱节的状态,大学应该是建筑前沿,但王大鹏回到学校后看到教育上依旧是基础的构图、比例设计等内容,这是建筑的基本,也容易让人固化;在具体的实践中,建筑师个人的理念要受到市场的控制,创新往往意味着失败,但未来的变化谁也不能预料,个人、团队、市场都不能控制未来的走向,建筑师保持自身应变的活力便越发重要。

“建筑就像是我延伸出去的手,或者触角,是我与这个社会发生关系的媒介。”
时光轮转,再回首,当初不会素描的学子、雨天里拿着简历的毕业生、给领导说要辞职的员工,成为今天既是设计总师,又是一线建筑师的王大鹏。建筑成为他阅读的方式,打开了书籍的另一扇门,看见历史,看见文化。但是建筑师并不是他唯一的路径,或许以后大家认识更多的是作家——王大鹏。

本期索引
档案编号:20180228
【52-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简称“西建大”,坐落于古都西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中国“建筑老八校”之一。
【52-1-2】武汉工业大学:2001年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学校前身溯源于1898年清朝末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在2014年《泰晤士报》发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中,武汉理工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九位、亚洲第49位。
【52-1-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