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本期对话嘉宾:
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
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
的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
张宇星

全球化思考切入城市
/
全球化进程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
我们现在所提及的全球化概念和之前提到的还有所不同,现今的全球化需要更多地和互联网以及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是一种深度的全球化。
西方国家全球化进程比我们早了百年左右,我们现在正在重复这个进程。

比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都市的死与生》中观察到的纽约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人性尺度的消逝、公共空间的消失、街区尺度的变化等,这些现象正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大规模城市更新中重复上演。如果我们站在全球化的跨时间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不会觉得很突兀。
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的快速发展是一个被动全球化的过程。
国内城市格局、城市现象、城市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以及其它要素都是全球主义的一个翻版。拍一张国内城市的照片,会发现与处于同一社会水平时期的国外城市面貌差别不大。

城市是生产、消费逻辑的必然结果,生产、消费的逻辑一样,城市呈现姿态也就大致相同,因此我们进入到一种“城市结构上的千篇一律”的状态。不管设计师如何在图纸上寻找一种城市的差异化状态,生产、消费逻辑是不变的,城市结构最终也是趋同的。
“中国的城市需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
一方面需要从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寻找答案。西方国家对全球城市的深刻认知令其城市发展在后来呈现出一种有意思的状态。对于西方城市因批判而呈现出的新的状态,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学习,不是简单地拷贝,而是学习全球视野的方法。

另一方面国内城市出现一些本土状态,比如集体空间、城中村等,这些可能西方国家城市中并没有出现,我们出现的某些状态已经超越西方,需要我们就自己出现的问题寻找答案。
一种全新的、有趣的、以中国为基础价值输出的全球化状态正在形成。
人文情怀的自觉意识
/
基于行业与职业的要求,建筑师需要具备更为广阔的人文情怀。
一方面建筑师要做产品,另一方面建筑师觉得作品不应该通过破坏原有自然生态被创造出来,此外还要考虑作品是否会对社会形态造成割裂与伤害。建筑师于多重身份中迷茫分割,愈感痛苦,却依旧要给专业和职业一种“持守”。

建筑师所要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要建造,建造的过程势必造成将“城市里的自然”赶出去,而城市本身又是一个反自然的状态。即便有人提出生态建筑学和生态城市的理论,但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职业于矛盾中生长,基于一个人的身份思考,更需多一分敬畏。取舍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城市却依旧会随着历史的车轮呈现它应有的发展态势。
哲学链接
/
建筑学是我看到哲学的一个利器,最终目的回到哲学,倒过来哲学又于建筑学中有所体现,两者相互交融共生。

我对于建筑学的兴趣,在于从艺术家的角度,感受创造建筑的艺术乐趣,相对而言我更对哲学的思辨内容感兴趣。建筑学是通向哲学道路的一个路径,因为建筑学是一个具有较高综合性的学科,建筑学研究空间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空间的问题本身就是哲学的终极问题。
建筑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人在建筑里面的生活状态,哲学也在研究人。建筑学跟哲学非常相像,建筑学在建构一个庞大时空体系,哲学同样如此,两者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在各自的体系里面找到自己的价值。
若想真正意义上解决建筑学问题,需要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价值所在,重新对建筑学进行建构。
如果说哲学是水面下的冰山,建筑学则是水面上的一角。
诗化生活陈述城市日常
/
诗是我主要的生活内容。以一个诗人的视角看待一个城市的发展,几乎和专业没关系,瞬间的触及与思考、诗化了的生活与日常、连带每时每刻的冥想与感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与城市温暖的连接。
碎片化的表达状态,不再让语言的理性和逻辑介入城市,而是以“人化”的建筑态度来建立一种城市的美妙。

好或不好的生活、好或不好的城市、好或不好的现象中存在一种自在状态。
中国道家学说和禅宗智慧的启示,让我更希望回到中国古代人文的一种生活状态和写作状态,自然地接受一种诗意生活栖居与当代文化语言的对话状态中去,以现代的表达手法转译一种古人的深思与自在。并在“自我”与“自在”之中给予人生一种“徜徉漫步”的生活方式。
将自我抽离出来,问道天地人合一。
禅宗的哲学是把对“我”的执念抽离。
道家与禅宗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天地人的概念里,人是“中间状态”的呈现,古人几千年的思索与追问给予我们的应是一种问道的态度,以及在问道过程中的“自我”的状态。

并非不偏不倚,或者可以说是“居中”。
在王维、陶渊明、李白的诗词中你看不到“我”,
他们诗句中的山、树、水、鸟、云等都属于自然与天地,
无形之中的“我”已经融入自然和时间之中。
行走于都市与乡野之间
可以问大道,则大道如初;
可以问路向何方?足下相关。
诗人是一种缺失了的城市物种,
相关城市的记忆与纪念生长中,
应不畏不惧,
方可向上向下去思索,
留下的未必是哲学,
但一定有情感的介入。
生活,
总是开了无数的门和无数的窗
也许,
可以多一分自在。
备注:
文章内容源于建筑档案记录人
对张宇星先生访谈记录的编辑整理
本期索引
档案编号:20180430
【56-1-1]】全球化:英文globalization,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56-1-2】 简·雅各布斯(1916-2006):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作家。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起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此间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产生怀疑,由此著述《美国大都市的死与生》一书。
【56-1-3】城中村:狭义上,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广义上,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