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会如下记录一个新需求。
1. 标题:需求是什么
2. 内容:用户原文(必要时会补充自己的理解)
3. 用户账户情况:账号注册时间和消费历史
4. 反馈来源:工单/QQ/微信/电话等,用于进一步沟通和上线后的通知
再收到类似反馈,叠加上去,由产品经理评估。如果产品经理出于各种理由暂不考虑此需求,那就进行汇总,形成简单的报表,直观呈现给他们。
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不错,比较细致和耐心,直到 3 月的某个周末,大 BOSS 突然将过去一年提交的用户需求翻了个底儿掉,并对未考虑开发的需求追问了原因或做了评论。举个栗子。
一位做报名的用户希望我们像某友商那样,将底部「提交」按钮固定悬浮于当前页面某个位置,以便告知报名者「嘿,这里可以报名哦」,并方便填写人随时点击。我看了下友商的提交样式,心下了然。这个需求记录后不久就被产品经理挪到了「不考虑」之列,未说明原因,我也没有追问。BOSS 是同意「不考虑」的处理结果的,但他补充了原因:在我们的场景里,不需要刺激用户点击保存。相对而言,数据的质量比较重要。
我紧张地关注着不时弹出的更新通知,越看越觉羞愧,原来我已经对日常工作变得十分麻木,没了之前追根溯源的热情;看到他对某些需求一针见血的分析评论,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我的显得如此浅薄。我只是在「记录」,缺乏对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入了解,也极少思考我们目前的业务范围和产品属性。
醍醐灌顶之后,我开始留意产品经理们是如何分析用户需求的,并尝试着自己总结成以下几点:
一、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
有个不断被提及的需求,地址信息可以转化成经纬度保存到本地。这是个比我入职时间还长的需求,一直是「不考虑」的状态,所以我收到后未做他想,直接追加到以前的记录里。直到这次被 BOSS 重新找出来,产品经理再次进行评估时,问了我一句:你知道用户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吗?我当时就愣住了,赶紧找回用户,重新询问。
使用场景通常包含用户所处行业和业务流程。我们不试图针对某一行业,解决其 100% 的问题,能解决其中某个环节并在其他大多数行业中具备普适性即可。
二、使用场景的细分
「打印时可以调整页面样式」也是反馈频繁的建议,我大概清楚用户是要打印员工证、订单之类的,但是简单的追加用户信息后,我没有想过对场景加以细分,这部分工作是后来产品经理与用户直接沟通,补充了足够的信息后完成的。场景的细分可能涉及到功能实现的不同。
三、需求的归纳总结
同一个页面,有的需要超链接,有的想自定义文案,这其实就是一个「富文本编辑」的需求;有的人希望记录填写人的手机设备识别码,有的希望电脑名称,其实都是想判断填写人的唯一身份;有些人打印时不想要分割线,不想要为填写的信息,其实就是这个功能的一系列小优化。
四、发散思考
用户希望知道某页面的浏览次数,BOSS 看到这个需求后,考虑得更多更广:其他页面的浏览器次数呢?除了浏览次数,访客 IP、国家、城市,操作系统,停留时间呢?如果这些数据按小时、按天、按周、按月的统计数量形成曲线和对比,是非常打动需要此类数据的用户的。
最后说件有意思的事情。
产品经理小冰最近收到一个用户需求,希望在填写页面展示该页面的浏览量和填写量,让填写者感受到这个页面的热度。市场部小野同学直言:我们没有设计展示给「用户的用户」的数字,这跟很多投票软件一样,太烟火味了,不工具。客户成功妹子问「烟火味」是指什么?小冰的解读很得我心:「性冷淡、高冷」。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产品属性,这是我在需求管理中,不能忽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