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拿出小书灯,将其夹在床边,昏黄的灯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毛绒绒的被子给了我些许温暖。
听着外面的风声,与卧室里面的安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便随手拿起身边的《我们仨》。
书中的语言虽平淡,但却久久震撼着我。《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尽管书中看似是一篇篇记录平凡生活的流水账,但从中却看到了杨绛的智慧。这智慧包括为人妻与为人母的智慧。
为人妻:不争对错,时刻为对方着想
杨绛在书里说过这样的小事:
“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的读音。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
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夫妻相处总会有分歧,一定要争个对错,殊不知,赢得了结果,却输了感情,自己也落个不愉快。
读到这段不得不惊叹杨绛的智慧。不争对错,把握度,便是维持良好婚姻之道的秘密。
刘涛和王珂的爱情故事为很多人称道,刘涛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彼此的相处之道,也是不争对错。
“有时候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但争论的过程会让大家觉得累,心里不舒服,我觉得任何的计较都是伤害。
这实属难得。反观现在,有多少人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浮躁的社会带动浮躁的心。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我认为应该是反过来的,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夫妻之间不是指责挑剔,就是横眉怒目,不是相互嫌弃,就是相互刺伤。
《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话说的好,亲爱的,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的。
家事从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是藏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
网上曾流传一个小故事。
一对老夫妻吵架,丈夫总让着妻子。妻子问:“明明知道我错了,为什么还让着我。”
丈夫说:“因为我怕吵赢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
婚姻里,哪里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不过是你在争吵,他在笑。
为人母:不以爱的名义而干涉女儿
杨绛不仅对锺书不干预,对阿圆也是如此。以阿圆过目不忘的智慧以及高情商的品性,肯定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但她却愿意毕业后做老师,此时杨绛只有一句话:“孩子决定的事,不予干涉。”
生活方面也是如此,杨绛喜好干净整洁,而阿圆和锺书却稍微有些凌乱,比如搭毛巾就随处一搭,换作是我这样的脾气,肯定要来一段河东狮吼:“说过多少遍了!毛巾要叠起来放好!”但杨绛却不,她不强行改变他人的生活习惯,你不爱整洁,随手一搭,我爱整洁,我就整理好。
再比如睡觉的时候,三个人也是各有特点:锺书早睡早起,杨绛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
杨绛的不干涉,让女儿自主决定,与现在的很多父母做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现在有许多家长由于爱子心切,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他们完全不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完全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利用节假日拉着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和补习班,搞得孩子筋疲力尽,对学习失去了乐趣。
《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有一细节让我影响深刻:
有一个女孩,在和妈妈散步的路上,看见被人丢弃长着绿毛的胡萝卜,喊道:“妈妈,快看,胡萝卜带绿帽子了。”
女孩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妈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凶巴巴地对女孩说:“什么绿帽子,下次不允许这样说了!”
女孩一脸迷惑,不知道妈妈为啥突然变脸,吓得也不敢再说话。
把长毛的胡萝卜看成“胡萝卜带绿帽子”,多么奇思妙想的创意,却遭妈妈一顿批。
其实,孩子只是将自己熟知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但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仅会折断孩子发挥想象的翅膀,更会阻断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
我们很多人去干涉孩子的兴趣,去干涉孩子的婚姻,去干涉孩子的职业,但是最后当孩子遇到困境的时候,还是孩子自己去承受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大人去替她承受这样的结果。但我们没有办法为她的人生承担最后的责任。
不干涉孩子的决定,让孩子独立。这不就是杨绛的智慧之道吗?
钱钟书曾评价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如此看来,还有什么能比这句更合适呢?
书里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惊世言语,只是描述回忆三人在一起的日子,字里行间节制感伤,却让我们阅读这份怀念的后辈抑制不住地难过。
只有死别,再无生离。而今,你们仨终于团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