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小学开始,就非常喜欢语文这门课,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单纯的喜欢,既不是因为考试而喜欢,也不是因为老师家长的强迫而喜欢。
我一直觉得,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学好方块字,背诵古诗文,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背诵“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虽然那时不能完全领悟这首诗,就是莫名地觉得有趣好玩,背诵记忆起来毫无压力。
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乡下常见的画面:村口的池塘边,歪歪斜斜地生长着几棵水桶般粗细的大柳树,柔软的枝条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嫩绿修长的叶子像连环画上古装仕女的娥眉,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亮。清澈碧透的水面上,邻居大娘家的几只白鹅正在自由自在地游动嬉戏。白色的羽毛,红色的脚掌,飘浮在荡漾的水面上,充满了农家生活的气息。忽尔,那只头鹅扬起长长的颈大声地叫着,好像在呼喊同伴一起去捉鱼,亦或是呼唤远处贪玩的儿女。最后双蹼猛然一蹬,像一支利剑从碧绿的水面划过,激起的涟漪一圈圈的向外扩散,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慢,最终消失在岸边。
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课本内容的增加,认识的诗人与作家也日渐增多,需要学习的课文也愈来愈多,但对语文课的喜爱从未改变,也让我学习了解了更多的文学大家。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诗人,词人,散文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有时,看着语文较差的同学面对语文课时的窘态,心中不由暗爽,叫你们不喜欢语文,活该!
但我也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喜欢,特别是语法知识,是最令我讨厌和头疼的,什么句群、单句、复句等等内容,在我看来是极其无聊和无用的。一直以来,有一个疑问,这些所谓的语法知识究竟有什么用?李白杜甫没有学过,一样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唐宋八大家没有学过,照样写出文彩飞扬的文章。或许,当时语文课本的编辑者,也从未考虑一下学生学习语文时感受,仅仅站在语文学习者的立场去编写教材。
上学时学的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在学习鲁迅文章的时候,语文老师对文章的解读,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文章中的每一段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能掘地三尺刨出各种各样的含义,什么隐喻明喻,什么主线暗线,什么历史背景作者解读等等,叫人头晕目眩心生厌倦。所以也暗暗地腹诽老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老师你又不是鲁迅,你怎么知道他是这么想的?
以至于后来,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心生惧意。特别是老师让大家背诵的段落,更是让人十分痛苦,直到今天有一些句子还能脱口而出,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是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且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当时虽有老师的讲解,但对这段话仍然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然而,当时光流逝若干年后,才隐隐品味出其中的含义。也难怪如今的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马上要被请出现在的课堂了。今天看来,他不只是文学家还是预言家,一首《自嘲》写出清醒者在当今社会中的无奈:
自嘲
近代 ·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如今,自己也做了老师,成了众多教书匠中的一员,只是上大学时误入政史专业,所以阴差阳错成了政治老师,而与自己喜欢的语文学科失之交臂,还真是有点小小的遗憾啊。
语文于我,那是无法停止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