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毕业就从事喜欢的工作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21年3月,我拖着一只行李箱来到W城。在朋友R的帮助下,租到了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子。胜在价格美丽,位置优越。
房子坐落于城市的繁华地带,附近有沃尔玛、星巴克、西西弗书店、李宁等品牌商业,平时买菜逛街都很方便,周末去步行街吃吃喝喝,当属安慰社畜的嘉奖。
化妆打扮,穿上正装,带上简历,与各路HR周转。通常情况下,一天两个面试,要是位置隔得近,一天四个也不是问题。
经过了一周的求职,最终拿下了实习3500的薪资,岗位是编辑校对。
编辑是什么样子的?
一台电脑,一个水杯,一本书,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在时间的流逝中,敲打出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文字。
现实中的编辑是这样的:
早上七点零五的公交,一个小时的通勤,八点下车后,在路边的小摊买一杯豆浆和两个包子,边走边吃,挤上人潮拥挤的电梯,在踩点之前打卡,为自己争取了200块的全勤欢呼。
审稿,是我的工作。看起来简单,越是不简单。一本五年级作文需要一周,四百多页的A4纸,沉甸甸的;组稿,兼顾知识点和题型,时常让我觉得脑袋缺氧。
在许许多多个重叠而平凡的日子里,总会不时感觉自己像坐在一趟无尽的列车上,好像永远不会有下一站,你永远不会下车。
🪶
吃饭,给予了打工人短暂的休憩。
我和同事T在走出公司大楼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舒展四肢。格子间大小的工位,与凳子像磁石般吸引,忙起来的时候,一上午都顾不上喝水,也少了上厕所的频率。
像流水线上的工具人。
没有喘息的空档。
刚刚审校完一本书,下一本接踵而至,限期三天。
起初,你觉得很累,当你抬头看着四周,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头埋在书稿中,于是,你开始pua自己,再加把劲儿,大家可以你也行。
书稿在不同的同事手里流转,它一天的步数,比我们都多。
最让我不舒服的是,安静到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公司禁止上班时间聊天,接打电话,被看到罚款。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面临房租和生活开支,以及往家里打钱,正是无依无靠的时候,用扣钱来管理最有效。
因此,每天上班像去寺庙上香。
除了营销部的三两声交谈,人类的语言逐渐失效。不开玩笑地说,长时间不说话,我可能会丧失语言功能。
🪶
于是,我开始探索另外一条路。
boss说,有初级编辑证,底薪涨五百。为了这诱惑,我开启了白天看稿,晚上看书的作息。
或许当编辑的人才会感同身受:当你看了一天的稿子,晚上根本不想看书。在最初的时候,我出现了无法阅读的情况,类似于一种职业病的字斟句酌和反复诵读。
不过,一旦心里有想法,我一定会不断地PUA自己。
就这样,我考过了。
与此同时,考研的想法日渐强烈,身边在职场上不顺的朋友们也开始奔赴了考研的征途。
或许,这是个机会。
在10月初报名后,我开始了三个月的复习备考。不夸张地说,那三个月,是我毕业后,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没有“收到”的急迫感,没有不想面对的人和事,一门心思只放在学习上,我在日复一日的推进中,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厚度和深度。
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思考。
在思考中,人才会把自己想明白。
这些年,我写了一本小说,写了一百多万字,写着写着,我把自己写明白了。我不断地剖析自己,通过阅读了解世界,了解人性,我变得冷漠且清醒。
当室友讶然我的“心理学”时,只不过是因为看得太多了,在真诚面前,虚伪站不稳脚。
如果社会给予年轻人与努力成正比的报酬,我想,没有谁会跟工作苦大仇深。
格子间的年轻人,只是暂时屈居于这个小小的位置,小小的地方,暂时封印自己的远大理想。
太阳会冲破乌云,晴天会如期而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