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牢
濡与牢对,浮之轻者为濡,平沙面雨霏千点,沉之重者为牢,锦匣里绵裹一针。
濡:濡脉按须轻,萍浮水面生。平人多损寿,莫作病患评。
(《脉经》曰:濡脉极软而浮,如帛在水中,轻手乃得,按之无有。”按濡主血虚之病,又主伤湿,平人不宜见此脉。濒湖曰:“平人若见似无根。”)
牢:牢脉实而坚,常居沉伏边。疝犹可治,失血命难延。
(《脉经》曰:“似沉似伏,实大弦长。”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按牢长属肝,疝肝病,实病见实脉,可治。扁鹊曰:“失血脉,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三指禅》)
1。濡脉
浮而细小,柔软少力,轻触即得,重按不显,应指微弱,如帛在水面。
李中梓言:“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
戴氏言:“有余于上曰浮,既浮而细曰软,浮而软细曰濡,按之无有,举之则浮细而极轻软,必轻手可得,甚得脉经要旨。”
(1)特点:①浮而细小,柔软少力,位浮,极细,势软为其要。②浮细柔软,轻手即触,其形清晰可辨。中取极其无力,呈弱微象,重手按,气势大减,以至模糊不清。诊法以轻按浮取为宜,因搏击力弱,不任重按,按之则无,故也称“无根脉”。③节律规整,但不受速率所限,故可快可慢,因此,可兼他脉。
(2)机制:①精血损伤,阴虚不能维阳,虚阳不敛而趋外,脉来浮软。精血亏耗日久,脉道失其充养,故缩细似无。若致气虚阳衰,虚阳浮越,脉显浮软无根之象。②湿邪浸淫,损伤阳气,卫阳被困,脉气趋表而见浮,阻遏脉道,缚束聚敛而变细,气血通行量少而不得畅达,故见浮而柔细无力。
凡大病之后、久病、老年人、妇女产后,见濡,乃气血损伤,元气未复,或精血枯少,尚未至绝,脉证相合,易治。
若一般人、少年人、青壮年,暴病见濡,多因脾肾亏损,属无根之脉,预后不良。
在伤科中,劳伤气血,亏损之时亦可见此脉。
(3)合脉(兼脉)
浮濡—阴虚,或为虚损,或心虚多汗。
沉濡—便血,女子脱胎,或肺虚损,憎寒发热,脾虚少气。
弱脉—中湿,内热外冷,或为自汗,或小便艰难。
细濡—湿留,或为肾。
濡小—阴虚。
濡数—湿热。
濡缓—中气不足,脾虚气陷。
(4)分部所主
右寸脉濡:汗出,活动后更甚,发热憎寒,气乏体虚或夜间盗汗,或胸闷气短,咳逆,或痔漏下血。乃肺气虚所致,卫气不固,腠理开泄,或气血少造成。
左寸脉濡:心悸,胸满,气短,健忘,不寐,盗汗,易惊。乃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引起心阴两虚,心神失常所致。
左关脉濡:筋脉痉挛,拘急疼痛,右胁胀满,头晕目眩,或体虚乏力,精神不振,心烦喜怒。乃气血不足,肝血虚亏,筋脉失养所致。
右关脉濡:食少脘胀,恶心欲吐,口黏不渴,肢体困倦,浮肿便溏,消化迟钝,虚肿身倦。乃湿困脾阳,而致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与水湿所致。
左关脉濡:男子伤精、早泄、阳痿,女子脱血、崩漏、带下、骨蒸烦热、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小便频数、自汗多。乃精血亏损,湿郁不解所致。
右尺脉濡:下元虚冷,肠鸣腹泻,身寒肢冷,尿频艰涩,甚至小便不出。乃命门火衰,肾阳衰惫所致。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按:濡之为名,即软之义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李时珍比之水上浮沤,皆曲状其随手而没之象也。《脉经》言“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伪诀反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悖戾以致此耶!且按之则似有,举之则全无,是弱脉而非濡脉矣。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为全凶之象;从小而之无者,为吉凶相半也。
浮主气分,浮举之而可得,气犹未败。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尚未至于命绝,为其脉与症合也。若平人及少壮及暴病见之,名为无根之脉,去死不远矣。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2。牢脉
实大弦长,沉行或伏,强劲不移,重按有力,如弩弓之(粗)弦状。
(1)特点:①牢脉实大弦长,脉位偏沉,需用指重按在肌肉之下,筋骨之上,便可触知牢脉搏动的形态。②若浮,中取不可见,应沉候取之,便可清晰见到形体,重按力势不减,坚牢强劲。③牢其形大,脉势弦劲,体长,往来有力呈实之象,如张满弩弓弦,劲强不移,且部位沉深。
(2)机制:阴寒之邪,凝结于里,邪聚成实,阳气沉潜,坚固不出,气血郁遏,与邪相搏,相互交争,充斥脉道,故脉行沉位或伏位,实大弦长。
周学海言:牢脉有气分、血分之辨,在血分者,为癥瘕积聚,有形之痞块,饮食寒冷之停滞,与夫久受寒湿,侵入筋骨者也。在气分者,即肝肾冷气,为疝痛,少腹引腰也;其轻者,为胸腹气结,呼吸不畅也。
虚证见牢,脉证不相合,难治,为逆。牢见于久病,乃病气牢固,主胃气竭绝,险证。如失血日久或量多,则属阴虚一类的虚证,脉证不合,预后不良。
姜春华言:牢非沉弦二脉之混也。按之实强不移方为牢。按之义,牢乃血管增厚,弹性降低,但血容量充实,乃为牢,其位居于沉伏之间。
(3)合脉(兼脉)
沉牢—痼冷。
牢长—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牢数—为热邪阻滞,或为积热。
牢迟—痼冷,或为寒积。
牢实—症积郁结。
牢急—积聚在里者生。
牢坚—寒水停蓄。
(4)分部所主
右寸脉牢:气急上奔,胸背胁痛,右胁下有包块,如覆杯状,发热恶寒,胸满闷呕逆,咳吐脓血,急促而喘,久病可发肺痈。乃痰热壅盛,血瘀蕴毒所成。治宜清降肺气,涤痰泄热,化瘀解毒为主。
左寸脉牢:少腹痞块硬满,上下左右有根,内脓血,居肠胃之外,上迫胃脘,此属内痈。或身体股胫皆肿,环脐而痛。乃气溢于大肠而成。或病在心下,其块能上下移动,时唾血,或胃脘至脐周有包块,大如手臂,久不愈,心烦不寐等。乃由气血郁结所致。
左关脉牢:两胁作痛,或有痞块,痛引少腹,或见足肿发冷,疝气,瘕聚,小便淋漓,皮肤、爪甲枯萎和转筋等肝积。肝积,古称肥气。乃因肝气郁滞,瘀血凝结所致。
右关脉牢:痞癖也,痞,乃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症状;癖,乃指潜匿两胁间的积块,平时不见,痛时有物。痞癖: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脾之积,此处右关脉本症状。胃脘部有肿块突起,状如覆盘,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等,日久不愈,可发黄疸。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留滞积结而成。
左尺脉牢: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病延日久,可见咳逆、骨痿、少气,或腰背牵引作痛,少腹里急,咽喉肿烂,视力减退,骨中寒冷,饥饿易发,乃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
右尺脉牢: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黏液,似前列腺炎,或尿中浑浊,尿痛似膀胱炎。乃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结而致。或症见腹皮隆起,推之可移,腹痛牵引腰背,乃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
(5)相关诊籍
《诊家正眼》
体象: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牢主坚积,病在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按: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故树木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囚为牢,深藏于内者也。仲景曰“寒则牢固”,又有坚固之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脉所主之症,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咸为坚积。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则内虚,而当得革脉,乃为正象;若反得牢脉,是脉与症相反,可以卜死期矣。”伪诀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但依稀仿佛,却不言实大弦长之形象,是沉脉而非牢脉矣。又曰:“脉入皮肤辨息难。”更以牢为死亡之脉矣,其谬可胜言哉!叔和《脉经》云“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可谓明尽其状。至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乃见其形,而牢脉既实大弦长,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矣,又何以谓之似伏乎?脉之义幽而难明,非字字推敲,辗转审辨,能无遗后学之疑惑哉!
②《濒湖脉学》
体状相类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㿗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