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后,乌鲁木齐放晴了~天空很蓝,也很凉,只有在正午十二点,阳光才有一点热度,惹的雪水叮叮咚咚~不过,短暂的温度还是扛不过冷风。冬天本来就是这样~
我忽然意识到一些重要的事情,在跟韩煜聊天里发现。
妈妈,恐龙在哪里呀~我们怎么碰到它们呢?
看了《侏罗纪公园》的我们的讨论着剧情。
哦,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动物了,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人呢~
她可能还是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很久很久以前~一脸的茫然看着我。
意思就是,地球已经活了很长很长时间了,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人类,只有很多别的动物,恐龙时代就是地球上只有恐龙的时代~
那我们呢?
我们那阵还是……还是一个细胞吧~反正那时候地球上没有人类。而现在的地球上,除了有很多动物,就数人最多了~
她忽略了我讲的“细胞”这个词语,不再较真。也许她是从“人最多”中找到了安全感,也许理解了这个时代已经没有恐龙的意思。我忽然知道了,在我们嘴里最平常的词语之外,孩子们听得很多只是听了个“概念”。她的脑海中只能用她能理解能感受的事物构建,那么她会把我们和恐龙放在一个时代,因为她不知道也不能理解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
这样推理:我们看《冰雪奇缘》 她相信真的有魔法;看《天使在人间》她相信真的有地狱天堂;看《X战警》她相信有超能力……如此类推,她的世界太丰富,也太凌乱了!
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概念。抽象的词语真的只是个词语。
如何构建呢?这是个问题,也需要长期去解决。所以,不要忽略嘴角的那些词语。这样让我同理想到自己班里的学生~他们是不是也听不懂很多词语,而是在脑海中乱七八糟的构思的呢~
现在的语文课本上就有这个突出的特点,介绍了“动词”“名词”“形容词”……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名称概念,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恐龙时代”“天堂地狱”的代名词呢?孩子的认知都是从形象性向抽象行过度的,不能过快过猛,也更不能想当然他应该知道。想到这个,就觉得统编书编的好,每一个部分都有他的意义,而决不单单是那二十几篇文章。知识的构建需要实践——认知——实践的反复构建。在养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在教育学生时,也要注意。
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回答,捕捉学生的反应,把他们的为难,不解,疑惑当作问题去解决,而不是“理所应当”的忽略。再结合文本——教学用书来衡量和解决,以此构建认知。
第一次,我感觉自己从孩子的眼睛里看了世界,第一次,我懂得放低身段仰视世界的困难,这一切,都如我的小韩煜抬头仰视我的努力,都如我的学生努力追赶的困窘。我呢?我需要时不时蹲下身子,看着他们,给他们方法和力量,再牵着他们的手,继续前进。
也许,这就是“教师”另一重伟大的意义。
乌鲁木齐又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雪,也许,可以带着孩子们“近距离”的“感受”雪了。
大操场,可以打雪仗了!
好嘞!说干就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