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这句话,是詹青云在《奇葩说》某场辩论里的总结陈词。当时只觉热血澎湃,一方面认为这是年轻人该有的拚劲与闯劲,尤其在被无数加班且价值感不足的时刻消磨之后,会有“只能这样了吗?”的不甘,毕竟也不过三十而已,还很年轻。另一方面也着实羡慕阿詹一路走来,积累颇丰,有底气有结果说出这句话。
偶然大数据推送,刷到《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推荐,才知道阿詹以这句话为名,写了这本书。还能想起她在节目中说出这句话的语气,想来这本书是一定要读的。
从11月29号开始,断断续续读了21天,总计约8小时读完。也是2023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回顾2022年读书情况的时候发现,输出极少,大多数书已经没什么印象,于是决定今年读的书,无论多少,哪怕只有100字、哪怕只有一个词一个句子触动过我,都要回顾记录下来,能从这本书开始,也是一种缘分。
这本书可以说是詹青云前30多年的自传,读书、考试、辩论、比赛,让我们对电视节目里看到的詹青云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她的一路是这样走来的。
合着目前所处的阶段与心态,对于阿詹小时候的经历,最大的感受是她的爸妈真的给了好多的爱与支持。无论是妈妈一直保存她的“作品”可以在很久以后拿来参展,支持她尝试各种爱好,专门买来手抄报书籍供她提前谋划、取得“优势”,还是爸爸沉浸式陪玩堆雪人一类的游戏,也或是当她缓慢生长、不太聪明的时候,始终给予鼓励和爱。这是合格父母的样子。也是我要学习的榜样,希望我也能成为给予孩子很多爱的家长,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阿詹是彻底的长期主义者,她说自己拥有“对短期结果全无期待的耐心”。这很酷,也是最应该养成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让她在紧张的高三学习里,不会突然奔溃、失去动力,靠固定的每日学习时间稳定进步。重要且有意义的事很多时候都不会给人及时满足甚至及时反馈,我们只能学会在过程中找到乐趣,坚持下去,等待一寸一寸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计划打勾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获得确定反馈的方式,在短期看不到结果的事情上,我体会过崩溃的时刻,确实也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最近又开始计划打勾生活,每一天都很充实、动力满满。
阿詹真的读了好多书,书中关于读书部分的描述,有许多引用确实看不懂,不能get她的点。自诩也从小爱看书,细想来,读书其实并不多,尤其种类上不丰富,小时候读的多是小说类,现在读的也多是速食类,追求读完几本书数字本身的确定感。今年决定发挥日拱一卒的精神,每天读点大部头,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能力圈。
对于旅行这件事,也很喜欢,疫情这几年,出行多有不便,只去了大理和广州一趟以及多次往返北京。还记得自驾环游洱海的自由,吸氧爬到苍山之巅的感动,以及看到冬奥会谷爱凌滑过的大跳台之高的钦佩。于我而言,旅行就是平凡生活里的闪耀瞬间,是对不同体验的好奇与追求。希望今年能有机会再去到不同的地方获得新的生命体验。那些因为旅行得来的快乐,永远报之以歌。
辩论这件事跟我关系不大,并不能有很多共鸣。印象里,唯一一次比较正式的参加辩论是在大学,辩题不记得了,但恍然还记得想要反驳却找不到话语的焦急。后来更多时候在笨嘴拙舌的气恼与不甘中体会到了表达的重要性。今年依然要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表达,把《演说之禅》列到了必读书单里,也准备尝试录一些视频训练。
读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尤其适合还在读书的人看,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看到学习改变命运的结果本身,都极其有激励作用。年轻真的有很多可能性,前提是不能浪费这种可能性,要尽可能为自己争取更多选择的自由。
至于我辈已结束读书生涯的年轻人,可能都到不了“勉强”的程度,只是不要躺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进步与成长,才不会身未老、心先衰,毕竟进步的生活才能带来心流的高级满足感,也只有成长,才能活的更开心顺遂。
趁着年轻,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