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当时的中国文学是受到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四十年代后期内部政权的更迭的影响,当然,毕竟文学与政治不可分开,那时的文学更是作为政治上的工具促进了社会改革化的进程,也导致其四十年代文学格局中分为各种政治倾向,各种流派关系的重组,更是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一个转折点。
可以说,在20年代后期,延安文学构成的左翼文学以最理想的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而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和风格等形成规范化的体系,也就深刻影响了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及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所以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也成为了唯一的文学事实。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又将中国分割成三个社会情势不同的地方,分别为国民党统治区,日军占领的沦陷区以及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处于不同地域的作家,其生活,精神不同,艺术体验也不尽相同,作品的表达方式形式也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时代与民族的问题。人的现代化和创建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了这一新文学的主题。
解放区文学,用质朴单纯的民间文学艺术来表现历史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社会性的问题和运用文学对现实政事的干预,由战争挫折揭发的问题,作家增强自我觉察与反省,出离情感泛滥的冷静,幽默和智力优越,自身弱点局限清醒的反讽形成哲学的审美的态度,在更深层次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悖论,以个体体验为参考,对传统和外来的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
在抗战后期和战争结束后,文学界的不同流派力量,立足于不同文学,社会理想,从战争期间的文学概况进行总结的基础,分析预设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文学也将服务于各种政治力量的主张和行动,作家也得在现实中作出选择。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和左翼文学的工作使得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表现出普遍地理解靠拢左翼文学。四十年代后期,称为自由主义作家主张文学的自主性,文学不该成为政治与宗教的附庸,作家应该忠于艺术,坚持独立的识见,创作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但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文学无法割离于政治。反对政治干预文艺,批评文艺上的集团主义,革除只准一种作品存在的观念,都是指向左翼文学。
从30年代开始到40年代后期的左翼文学成为了文学当局的主流,文学的方向选择上应该与社会政治转折同步。40年代后期,左翼作家推动文艺新方向,传播《讲话》的基本观点,以及介绍评价实践《讲话》的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对40年代国统区的文艺状况和一些文学问题的清理,确定今后文艺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延安文艺作为理想模式是左翼文学代表延安文艺路线所坚持的原则。更对40年代作家,文学流派类型划分,判定各种文艺思想,创作倾向和作家作品的等级,确定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划分基于新文学发展的历史状况和现阶段的文学观念与政治诉求。左翼文学主流力量作的类型描述和划分实现四五十年代文学的转折。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学理论遗产和左翼文学的理论实践,加以选择改造,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形成了体系性关于文艺的观点。毛泽东思想带有强烈性的实践,对现实紧迫问题的回应。毛泽东从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指出中华民族旧政治和旧经济是旧文化的根据,应建立新文化新文学艺术。以革命的民族文化,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新鲜活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为工农兵的文艺,标示其性质。
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问题。指出一切文化艺术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治路线,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对立是不存在的。以先验理想和政治乌托邦激情改写现实,使文学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也更带有普遍性的浪漫主义。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对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总结,检讨上,把延安文学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细则。以延安文学的主题,人物,语言和艺术方法,以及解放区文学工作,文学运动展开方式,经过条理化归纳,出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新文学选集》。除了思想领导外,必须加强对文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国家和执政党对作家艺术家进行控制和组织领导的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