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生活有些忙乱,但是一切都在计划之中。计划之中没有时间全情的学习专注,甚至在力竭的边缘游走。也可能是我早就计划好的逃离,在生活之中逃离生活,这本书的出现才显得那么别致。
常常会看关于食物的视频,赏心悦目,煎炸烹煮着别人的生活,特别是自己还有在跑步机上看美食博主的诡异习惯,那些在屏幕另一端的活色生香会常常会让心情变得雀跃。
奇妙的是,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一本书便把食物写到你的眼前,你的舌尖,你的唾液和胃里。
它牵连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是食材,是生活,是记忆里的清香,纯粹直接和你的过往和食物本身的过往相连接。书中对食物的描述牵引出的是记忆和全然的感官,是眼耳口鼻甚至能触到奶奶唤你吃饭的暖流。这是食物穿越时间和人潮透过文字本身的味道,人间清香是种畅然的态度,看似随意实则全是生活哲学,对生活的仔细的审视和谨慎的状态。
出国之前,对食物没有太多体悟,一日三餐稀松平常,你知道无论在家还是学校食堂都能到点儿吃饭,有时甚至想要的不过就是一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和室友分食一碗汤底的快乐。那时分抢着吃的食物最动人。还有学校食堂的干煸鸡,那时每周四会想尽一切办法跑到队伍的最前端,连盆底的一颗土豆都不想错过。好在后来和食堂大叔搞好关系,总能在瞬间见底的干煸鸡的大盆里变出多的一份给我们那桌。记忆里的味道呢?好像有些偏咸有些偏辣甚至油。但却是那时下课铃响恨不得百米冲刺的全部动力,掌控着一群初高中学生对美食的全部本能冲动。因为太规律的生活,好吃反而不是重点,吃就对了。
出国之后,才真正开始慢慢了解食物和生活的关系。在最初对中国美食的赞誉甚至显得有些太过大张旗鼓,你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只有中国菜最好吃,吃什么汉堡薯条(要什么自行车)。学校附近不乏好吃的中餐,那时对食物没有太多认识的我还试图点评一二,“哟,这个差点儿味道但是已经很正宗了;哎呀,这个还不错,像川菜。”一顿荤说,以彰显自以为是的对食物的独特体验。渐渐地,满是新奇开始尝试不同国家的食物,墨西哥菜,泰国菜,希腊菜,意大利菜,日料,韩餐...有些明白,食物本身可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和你对饮愿意花时间一起吃饭的人,重要的是当下味觉过时不再的或好吃或难吃的感受。甚至几度,我的味觉恢复了平庸。在压力山大时能满足我的,不过就是一大块满是cheese的pizza和沾满不知道是什么酱料的鸡翅。心理学上说,情绪性进食是为了用食物来获得掌控感,重拾勇气得到治愈。这些变化都渐渐加深着我对食物的理解。再到后来,有了一位特别会做饭的室友,幸福就是回家后有一盘泡菜炒肉,终恢复到了某种久违的烟火气和享受食物本身的乐趣。脆口酸辣的泡菜配上油腻腻的炒肉,是我大学生活里能想象的最登对的情侣 。热爱瞬间不过就是舌尖的贪婪,是放弃和常年高喊减肥口号的自己对抗。
离家太久之后,曾不屑的生活变成了记忆里的温柔。书里对一些四川传统食物的描写一再一再勾起我的回忆,我的食欲,冲击着我的味蕾,想念因为不可得而变得荒芜。比如一定会出现在家乡任何一场喜宴里的一盘喜沙肉。“厚膘豚肩肉,煮半熟,捞出,沥去汤,过油灼肉皮起泡,候冷,切大片,两片之间不切通,夹入豆沙,装碗笼蒸,蒸至四川人所说“粑而不烂”倒扣在盘里,上桌,是为夹沙肉。”寥寥数字,将对食物递至嘴边将儿时的记忆一一勾出。小孩参加宴会从来不会好好吃饭,或打闹或喧哗,喜宴的热闹很多时候都混迹着小朋友们哭闹或狂奔的背景音。想尽办法让小朋友们能够在一场宴会上完成“好好吃饭”的愿望的大人们必要折腾一番。一盘喜沙肉便成了他们的秘密武器,夹出油腻的肥肉配上带甜的豆沙裹着软烂的糯米,小时的我在疯闹之后,会被强行塞进嘴里的第一口喜沙肉惊艳到瞬间安静,然后舔着嘴角望着奶奶说“还想吃”。甜食和主食的完美混搭,解决了喜宴上大人们想让孩子吃饱的问题,也让那些把吃饭当成大敌的孩子们愿意暂停一切疯跑,静坐一会儿好好吃饭。食物糅合着有时难以化解的矛盾。不仅是对喜沙肉的可望不可及,想念总是突如其来而且反复折磨。“豌豆的嫩头...云南叫豌豆尖,四川叫豌豆颠。我的家乡一般都是油盐炒食。云南、四川加在汤面上面。”奶奶常做的早餐,就是满满一碗豌豆颠包面。包面和馄饨很像都是面包着肉馅但是包法不同。记忆里奶奶总是双手合十一捏便可做出一个包面,不到一个小时功夫就是满满一大盘,冻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放进热水里煮熟,起锅之前加上一把豌豆颠,就着热气瞬间烫熟的豌豆颠带着它自身的清香,软嫩可口,配上咬一口便肉汁四溢的包面,回忆里和当下的嘴边唾液都在悄悄分泌。
我粗浅地将享受食物分为两种情况,享受吃饭的时光,犒劳辛苦了一天或很长一段时间的自己,或者享受和坐在你身旁的人共度的时光,味觉和身心快乐双重体验,食物本身降低了清晰度。你的能量要同时花在吃饭,聊天以及关注自己喜欢的人身上,食物成了媒介,串联着这段闲暇时间,串联起一段段关系,串联起重要或不重要的对话,不够专注本身变成了一种快乐。另一种对食物的感受便是认真地和食物在一起,学着专注地吃饭是我最近才慢慢开始的练习,就像是一场冥想。在细嚼慢咽中,食物开始分层剥离解构,汁水,材质,舌尖的触感,味蕾的欢动,思绪的上蹿下跳。
“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这本书的标题自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文艺小清新,对食物对生活的纯粹简单的热爱,不仅仅是寡淡的,是清香的。清香本身便是半明半昧,似有若无。可以不用那么认真和用力的生活吧,踩在云上踩在棉花上,让生活轻盈一些,如小时候那般玩味一些,哪怕寡淡一些,在油腻和爽口之间自由游走,拂袖而来扬长而去,生活的况味如此才值得一尝再尝。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本身也没有想象的那般沉重,叫嚷着不要那些愁云惨雾也毫无益处,那就在走路时加上一些轻巧的跳跃吧,小小的踮脚,或许就跳过了生命之轻也跳过了那些拖拽着你下沉的沉重。轻盈和清香一样,就是一种显得很高级平衡。
很难吧,那就小跳一下啊。
汪曾祺说,“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从好好面对手里的食物开始吧,突然想吃绿豆冰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