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在婆婆家遇到了老公的侄女,她带着一岁多的儿子来看望公公婆婆。小男孩生得虎头虎脑,甚是可爱。人常说三岁以下的孩子脚下没根,很容易摔倒。她家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确实还是跌跌撞撞,侄女把孩子圈在怀里,不让他乱跑。孩子又伸手去抓眼前的暖瓶,侄女赶紧握住他的手说:“烫!”但小孩子并不肯老老实实地待在妈妈怀里,他钻了出去企图在地上爬走,又被侄女抓了回来,嘴里喊着“脏、脏、脏”。
像大部分初为人母亲的女人一样,侄女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那曾经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怎能看他受到一点伤害!这一幕让我想起两个著名的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和社交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斯顿、赫伦和斯科特1954年在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实验室中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被试关在一个设有防音装置的小房间内,给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可能减少他们的视觉刺激;然后,又给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他们的袖口外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让受试者不能通过手的触摸感知四周的事物;还在他们的耳朵内塞上耳塞,让他们听不到一点声音;为进一步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心理学家们又在他们的头部垫上一个气泡胶枕,同时还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的“嗡嗡”声音来限制其听觉;除进餐与排泄时间外,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
实验持续几天以后,学生们就产生了一些幻觉。其中,大部分是视幻觉,也有人出现听幻觉或者触幻觉。视幻觉大都在感觉被剥夺的处三天出现,像光的闪烁以及看见大队老鼠行进的情景等;听幻觉有警钟声、滴水声、警笛声、狗的狂吠声和打字声等;触幻觉包括感到有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与面颊,觉得有人从身体下抽走床垫等;到了第四天,学生们就出现了双手发抖、无法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和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社交剥夺实验
法国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曾用幼年恒河猴做过类似的剥夺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部分隔离还是完全隔离的幼猴,在社交能力、情绪方面均有显著改变。禁闭6个月以上的幼猴表现出严重的情绪不安、害怕、退却、摇晃、踡缩的行为,很少交流和探究。
在人类,孤儿院内对早期剥夺的观察,也有类似的情形。这些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动作显得过分活跃,或显得过分被动。
类似的实验还有: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以每小时15美元的高薪招募应试者到他创设的一个小房间里去居住,居住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报酬越多。这个小房间完全与外界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听不到外界声音,更找不到人聊天。每天只供应饮食等必需品。先后有5人应聘参加了这个实验。实验结果是:1个人在房间里呆了2个小时,2个人呆了2天,只有一个人呆了8天。这个呆了8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呆一分钟,我要疯了。”
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罗纳德·梅尔札克将一种苏格兰活泼、跑得快而且凶猛的猎犬从生下来就单个地完全孤立地放在笼子里饲养,剥夺了来自环境的一切正常刺激,甚至连身体的撞击、敲打和摩擦等都没有。这种猎犬成熟后对有害刺激的反应令人惊异。用点燃的火柴去接近狗的鼻子,狗反射性地后退,但接着很快又用鼻子来“嗅”点燃的火柴,如此反复甚至达三次之多。用针扎狗的肢体,狗几乎没有痛觉的行为反应。当针刺透皮肤时,狗照例的反应是趋向针而不是逃避,也看不出什么情绪反应,与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同窝的其他的狗大不相同。
许又新教授在《心理治疗基础》一书中写道:
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加以限制或制止,尤其是给予惩罚,幼童将不再尝试,就会阻碍适应性行为的发展。
孩子在丰富的刺激和社交行为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机能,然而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往往使孩子们失去了这种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由祖辈抚养的孩子会受到更多的限制,这也常常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
SO, LET THEM T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