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时期,大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900年,黄河泛滥成灾,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苦难。鲧和禹父子受命于当时的统治者唐尧和虞舜,分别担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理洪水的任务。
鲧被任命为崇伯,着手处理这场洪水的灾害。他选择了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建造河堤,试图阻止洪水的泛滥。然而,洪水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变得更加猛烈,这一努力历时九年,却未能化解洪水的威胁。最终,他不得不放弃,将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禹。
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堵”转变为“疏”,对洪水进行疏导,划分九州疆界,随着山势疏导河川,根据土质确定贡赋的等级,开通九州的道路,修筑各湖泊的堤岸,估测山脉的走势等。花费了13年的时间,期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与体力,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禹治水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洪水问题,还开辟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陆路与水路交通网,划出了九州行政区,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科学新证据:大禹治水可能真不仅仅是传说》报道:一个中美科研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同时,这也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吴庆龙对新华社记者说,尽管很多人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实基础,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这场大洪水存在的科学证据。2007年,他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确认为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由于这一洪水规模巨大,他们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大洪水传说的源头。
吴庆龙推测,当时可能有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而造成这一堰塞湖的强烈地震同时严重破坏了下游25公里处的喇家聚落,包括儿童在内的一些遇难者被埋在坍塌的洞穴里。研究人员通过对喇家遗址中被埋幼年人骨进行碳14年代测定,确定这场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
传统认为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大禹在成功治理大洪水后建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的起始年代定在约公元前2070年。但夏朝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省)的开始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两者之间存在170年的差距,这使许多研究人员深感困惑。
基于溃决洪水的精确定年,以及大禹和其父治水约用20年的历史记载,最新研究推断,夏朝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晚于早先的推断,但与黄河流域考古记录中社会重大转型的年代一致,即与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铜文化开始的年代一致。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他们解决了多年以来基于文献的年代框架与基于考古的年代框架之间的矛盾。
考古发现支持了当时存在洪水泛滥的情况,如河南、陕西等地发现的夏朝时期遗址中的洪水痕迹。此外,鲧治水的办法符合人们对洪水的第一反映,水来土掩,见水就自然要堵截,所以鲧用堵的办法治理洪水也是真实存在的。
综上所述,鲧禹治水的故事融合了历史与神话,它不仅反映了上古时期洪水的真实存在,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个故事至今仍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在世界范围也有广泛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