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洛·梅(Rollo May)的《人的自我寻求》。此书作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学者。
在作者看来人们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惟一可获得的幸运是不得不去认识自己。也就是说,当人们深处一个痛苦、并不得不体验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感时,人们就不得不开始一段进行自我追寻的旅程,去了解类似的问题:自己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以及会思考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自己如何可以长期发展自己并进行自我内在整合、进而能达到自我实现?作者希冀藉自己的书籍可以帮助读者能够学习理解自己的个体体验, 并且能从中获得自我整合的启发,最终可以获得建立起可自我依靠的价值观和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人表现出来的所面临的困境的表面原因通常表征为:经济不稳定、战争的威胁、生活不幸福、婚姻和职业发展中的无力感、生活中的无意义感觉、对生活的失望等。但是在作者看来,其实还有很多潜在的社会心理表层之下的内在的、更深层的原因存在。
不同时期的学者也一直在试图研究探讨形成这些表象的深层原因。
二十世纪初,心理学家西格蒙德 弗洛依德将其归因于 “个人难以接受生命中本能的、性欲的一面以及由此引起的性冲动与社会禁忌之间的冲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另一位心理学家奥托兰克(Otto Rank)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深藏内在的“自卑感、不确定感和罪恶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认为是由于存在于人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敌意造成的,而这种敌意通常起因于来自可能被同类超越的竞争感。
而对作者本人来说,他认为当人类抵达二十世纪中期时,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都可归因于人们的空虚。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他表明,他所指的空虚是“许多人不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对自己的感受都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 很多人的心理问题也主要是来源于此。他们与外界的关系大多时候是为了弥补内在自己的空虚。体现在婚姻爱情关系就是:很多人建立婚姻和爱情关系,可能潜在地,就是因为希望可以在伴侣或爱人那里找寻到能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欠缺和空虚。一旦欲求达不到,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和愤怒。
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人中,不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良好工作和家庭的人 (作者的患者中有很多美国中产家庭出身的人)。在外人看来,他们是成功的。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却并不这样认为。相反,可能认为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在外人看来的所谓成功,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父母所期望的成功,并不代表是他们自己的期望。同时,拥有所谓父母或者世人眼里的成功越多,对他们而言,可能会面临内在心理上越严重的、空虚的、机械的、空洞的体验感。
(待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98602/8d1ec5990bec6ce7.jpg)
*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版权所有,文责自担。 若要转载, 请征得本人同意或注明出处。
书目
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201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