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买奢侈品?
如果你问奢侈品发源地欧洲那些上层人士,他们会说是为了彰显身份的不同。
就像之前用大品牌砸巨资广告,释放他们品牌可信信号一样,因为背后有经济成本思维在里面,我都每年花上亿珍惜羽毛了,还会为了赚你一点品质的钱,毁掉整个广告搭起来的口碑?
奢侈品的起源也是如此,为什么那些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双的手工鞋子,不仅质量不咋地,不防水,不耐磨,还不经穿,而且使用场景非常有限,只能在地毯上上走走。
就是想要释放一个我们富有的信号,我们和你们的不一样,就不一样在这种细节上的追求,这种细节背后的低调的炫耀,才是奢侈。
如果你问美国中产阶级,为什么他们热衷买奢侈品?他们会说这是不得已,这是为了融入那个圈子,为了不掉出那个阶层。
最近新出了一本书,是人类学家薇妮斯蒂·马丁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个人类学家嫁入豪门,发现那个世界并不美好,当我们卷入瀑布效应的世界以后,太多事情不得已了。
什么是瀑布效应呢?这是《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在他的新书《成功与运气》里面提出来的,他描述攀比之风从最顶级富豪开始,一层层往下传播,就像瀑布一样。
为什么呢?首先经济增长了,获得最大收益的肯定是那些顶级富豪,那么他们肯定想要买买买哈,但是比顶级富豪差一点的人呢?为了不掉队,为了能继续混在这个圈子,只能也咬牙买,那更差一点的人呢?
一层又一层,就像看演唱会一样最前面一排站起来了,后面一排排不得不全部站起来。
薇妮斯蒂·马丁用一个几十万的铂金包,把这种现象描述的淋漓尽致,为了在里面获得资源,获得尊重,你不得不给自己买一个铂金包。
回到问题上来,如果你问咱们身边的人,为什么要买奢侈品呢?
欧洲那些贵族们的答案肯定不符合,因为咱们国家旧时代早已过去,新时代早已没用那种通过繁琐礼节,细节考究,用物精细的所谓大宅门内的贵族了。
弗兰克说的美国的瀑布效应,在我们中国肯定也存在,但是却并没有美国那么严重,只要看看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占比,还有奢侈品品类占比就知道了。
如果按照美国的答案,消费人群占比是从上往下降低了,越是上层买的越多,奢饰品品类占比也是,每一个阶层有各自的消费品类,从游艇、庄园、艺术品,再到跑车,手表等等泾渭分明。
但是中国的比较奇怪,就是很大一部分群体,都是所谓白领人群,既不需要彰显贵族身份,也没有被瀑布效应裹挟的人群。
这部分人群,他们消费奢侈品的背后,或者说我们在扩展一下,去配置高于自己消费能力的各种生活品质背后,是什么心态在里面?
很多人都会说,那是因为奢侈品,或者说奢侈品背后代表的高配的生活,能够给我们一种幻觉,我们已经或者即将过上这样生活的幻觉。
然后很多人开始批判这样的想法是如何的幼稚,然后一边对那些给女孩子们灌毒鸡汤营销号进行口诛笔伐。
正是因为营销号不断的宣传一种高配生活的价值观,一种女孩子就要对自己好,就要过精致生活,就要买自己的第一个包包的价值观,才让我们陷入超额消费的泥潭。
这个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还是没有到本质。毕竟看到这种营销文章的有很多,而相信的只有一部分。
我们得再往回退一步,去思考拥有什么特质的人,会相信这些营销号,会热衷于去迷恋高配生活?!
2010年,一个行为管理学教授做了一项实验,他找了150名大学生,让他们做题目,然后告诉其中一部分人成绩垫底,另一部分人则告诉他们成绩不错。
接着,这群受挫折的学生在接下来针对一张摄影师拍出的独一无二的照片时,购买欲望是成绩不错的学生的好几倍。
这个行为学教授认为,当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们会有更大的倾向,通过消费奢侈品来挽救自我的危机,身份感的危机。
因为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是通过社会比较来映射的。
“社会比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镜子,知道自己是谁,有几斤几两,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如果自我评价过低,就容易激发你的物质欲望,从而被营销号洗脑,从而不断去配置所谓的高配生活。
换句通俗点的话,其实购买奢侈品的背后,是自我价值认可的缺失,是自信的缺失,是身份感的缺失。
所以,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身价值很少接收到正面的反馈的人,更容易有购买奢侈品的欲望。
那么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或者你自己有这方面的苦恼,有对于高配生活的病态迷恋,那么解决他们的办法,就是去提高自身价值的认可感。
在事业、生活、技能、专业、身份上,只要有一项被不断地认可,他们就会慢慢的减少那种通过外在物品获得认可行为,也就能慢慢的用平常心太看待奢侈品了。
这也是为什么,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在意自己穿什么,用什么的原因所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