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刻意学习

作者: 秦宇楼 | 来源:发表于2017-08-10 22:06 被阅读139次

    1.

    今天就做一个快乐的知识搬运工。

    关于学习的效率,严伯均在《西方艺术课》里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你如果想建立在某一领域快速认知,最好的办法就是“二元论”,也就是你说找两个观点完全相反的大师,看他们在这个领域如何打嘴仗的,在他们交锋最激烈的地方,也是最需要你关注和最能迅速建立知识的地方。

    这点很有趣,我也体会较深。搞经济工作者都知道,我国是如何应对此轮经济下行的,国务院经济政策可简称为“三去、一补、一降”,三去是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一补是被短板,一降是降成本。

    这是一个典型的政府调控行为。要不要调控,如何调控,这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经济学家最激烈争论的话题。

    我就爱看林毅夫和张维迎互怼。

    林毅夫的观点是:“没有产业政策,国家必然不成功”。

    而张维迎的观点是:“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产业、任何企业吃偏饭”。

    吵吵嚷嚷中,让我高质量地深刻理解了凯恩斯与哈耶克现代版之争。林毅夫和张维迎都没有绕过凯恩斯和哈耶克理论论战所界地的范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曾对20世界前叶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理论基础。哈耶克恰恰宣扬自由主义经济的核心,坚决批判计划经济的非可行性和低效性,是80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私有化改革和美国里根总统的自由市场的理论基础。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降低政府的干预力,当前,似乎亚当.斯密、萨伊、哈耶克等自由经济主义者又控制了我国经济界思想的制高点。

    看高手过招,莫过于惊艳人家独到的见解,看人家提出问题的角度和理解问题的深度,这可能是“二元论”学习方法给我这个不爱思考者最大的启迪。

    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似乎又是一个“二元论”问题。

    最近有个词组很火——刻意练习,如果你还不懂这个词,就该“out”了。

    人是不是天生就有某种禀赋,基因遗传看来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

    熊逸书院就罗列了一箩筐关于遗传控制性的大量佐证,其中高尔顿的观点较为典型。

    高尔顿在《遗传的天才,对它的法则和后果的探讨》中对社会各界名流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取样,总结出的规律是,优秀家庭的孩子大概率也优秀,作为反证,他也调查了高级教职人员的家庭状况,这些人依据教规,必须保持独身,他们往往会把养子、侄子乃到远方亲戚培养出来,就像父母教育儿女一样,结果是,这些培养对象的成材率明显偏低,显然血缘关系越远,优质性状的遗传越少。

    这也是我们的生活常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天才确实存在,而他们的造诣真是我们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但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知识更丰富,当然看问题不会如高尔顿那样偏执,我们更可能综合一个优秀家庭除遗传因素外的所有条件,只强调一点,肯定犯了绝对化倾向。

    那为何遗传并不是一种稳定性状呢?高尔顿又有一个“回归均值”的概念,相比他天才可遗传的特性,也许这个概念更对我们有说服力,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混乱和随机,根本不存在100%必然的“因果关系”。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里就试图推翻我们对天才论的认知,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优势累积的结果,天才不是一开始就出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遍一遍地刻苦练习,时长要达到一个基本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10000小时,目前还没有发现哪个天才的成功不是通过这种刻苦练习一蹴而就的。

    同时,格拉德威尔认为,人的智力只是一个门槛,他把这个门槛暂定为120,超过120,就再没有更明显的例子能证明更高的智商就意味着一定能转化为现实优势。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是10000小时定律辩证吸收者,他认为,10000小时的有效性可能更在于不断的刻意练习。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水平,并且成为一种自动化的习惯,再多练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如果不期与刻意练习,这种自动化的能力还会缓慢的退化。

    关于刻意练习,还是许岑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在他的精品课《如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手》里,对10000小时定律有了更另辟蹊径的解读。

    成功路上哪有天才,天才的存在,只是他们的基因中遗传了更多的专注能力,或者就是有抓住成功捷径之路的敏感性方法。

    这次,菲茨杰拉德可以发言了:“检验一流智慧的标准,就是看我们是否拥有两种想法,却还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3.

    本性难移,这是一个真理。我也常建议企业老板在人力招聘时要注意选才的必要性,选人的重要程度必须超过育人。如果一个人没有天赋,你就是再刻意对他如何栽培,肯定是事倍功半。对于企业人才,我们有无限的选择性,这里我们是在大样本条件下分析的概率与成本。

    但刻意练习,却是针对自己的唯一,我们不能放弃我们没有禀赋的性状,而去再遗传一个有禀赋的,所以纠结禀赋对以个体为单位的我们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是最好的起点,成功的路上,我们没有选择,不管你基因如何,只有刻意练习才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唯一途径,这就是我对刻意练习“二元论”的本质认识。

    我认为,许岑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比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更传神,更有实操性。许岑也亲力亲为,把刻意练习的精髓通过栩栩如生的语言跃然纸上。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为目的,着手去学习,你需要勤加练习,有时候还要向名师求助。

    事实上,天才也并不是生下来就是耀眼世界的夜明珠,只是在他人生的努力中,把潜力通过训练手段展现出来而已。

    所以,没有练习,你并不知道你是不是天才。天才,是挑战极限的实验品,也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伟大意义,《刻意练习》和《如何成为有效学习高手》只是教给了我们过程中的方法论。

    4.

    刻意练习,最重要的是有目标感,这个目标感一定要有着力点而不能虚泛。虚泛就是好高骛远,比如说你要成为比尔盖茨、要成为爱因斯坦,要成为毛泽东,或者就是降低点标准,也如王健林,今年实现一个小目标,先挣1个亿。

    当然,我不能说这个目标你就一定不能实现,但接地气还是讨论问题重要的前提,活在当下是人生大智慧,如果太志当存高远的话,大概率是你失败后的挫伤感,这样不仅让你失去了坚持的勇气,也打击了刻意练习的信心。

    最好的目标感是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叫目标,也可以叫任务。让这个目标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学习成果、身体条件或职场资质等等,具体的目标定义为以下内容比较可取,比如说要减肥20斤,或者是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或者是通过2017年国考,或者是三年时间写完100万字的读书心得。

    一个长时间轴的大目标,可以让我们人生方向清晰,但大目标也会给我们产生较大的压力。为了分解压力并使目标具有实操性,最好还是要把大目标具体分解到年度、月度和日程表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较多的实现感,可以不断在大脑基底层形成奖赏,既有利于自己自信心的形成,也有利于好习惯的建立。

    有了目标,就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如果再能让目标与兴趣相结合,这样我们的刻意练习就马上鲜活了起来了。

    建立兴趣的第一步是强迫自己马上行动。不管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开头最难。以我写作的经验谈兴趣的建立,我写文章时根本不依据教科书上的教程,先构思啊、立意啊,建立框架啊、整体布局啊这类东西,常常是写第一句话的时候,其他后续的思路还在爪哇国里呢,写作时,只需要简单地使自己静下来,确定个题目,就是以意志力约束自己一句话一句话的写出来,写着写着就思路泉涌了。不信你也试试,这个办法屡试不爽。

    建立兴趣,还要有外部的激励和自我激励,用表现欲来强化积极心理,比如推送公众号,在各大平台上投稿一些文章,或者在社群里写心得,做意见领袖,这样既可以强化自己的正面形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打卡监督。写着写着,总会有一些文章引起他人的共鸣,也有积极的肯定,也有了外部的打赏,也就给你注入了兴趣的动力。

    也有可能你写的文章常常是一投石不起浪,或者总是有人给你挑毛捡病。这也很好,我就把它当作对我学习结果的反馈。

    当然大部分可能的情况还是,人家不会关心你推送的文章,也不要气馁,不反馈本身就是反馈,在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的媒体上,只有你不断升值你思想的价值也许才是你这篇文章存在的价值。

    这里心态很重要,坚持推送,但也不能失去初心。原创文章风格肯定要和你的目标高度匹配,你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搏粉,那你就需要洞悉粉丝的注意力焦点,写文章,找素材就以粉丝的品位和口味组织素材和确定风格,如果你只是想提升自己,这就要坚持你的原则了,要有孤独中前行的定力,锚足你的关注点一路前行,只连接你信得过的大师,就不要介意那些互联网生态草民的态度了。

    毕竟,输出就是倒逼输入,持续输出是一种最好的反馈模式设定。

    某种程度上,积极的心态也会让我们更自信,也是刻意练习持续热情的重要保障。

    强大的自信心,驾驭自我的实现感,许岑这个榜样很好。

    许岑学吉他,并不是从基础学起,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大师,许岑的大师一语双关,既是目标的高度,也是指导老师的高度。在高君老师指导下,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那首吉他曲弹下来了。

    在三个月之后,他把这首曲子算是能够完整地弹下来的时候,高君老师问,你现在觉得这曲子难吗?他说不难。通过弹下这首曲子,我甚至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许岑搞不定的事。

    还有,许岑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是一个英语培训师,不仅是英语培训师,而且是名师。

    也许就是这种自信,造就了许岑强大的学习能力。

    5.

    刻意练习,也是一个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活动,我们成年人在学习方法上,还在常常重复着小孩子的学习模式,要知道,儿童是在没有认知体系上的学习,他们的学习,就是一种体系构建的过程,而我们不管认知体系是否自洽,但肯定认知水平要比儿童高出许多,如果还是从体系的建立从基础一点点进步,那肯定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和低效的行为。

    宁向东教我们如何学经济管理学,我觉的,这种理念不仅是在管理学领域,就是在我们全部人生事务中都是指导我们刻意练习的高效指南。

    宁向东告诉我们,学习中接触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快速掠过,走心就行,学习理论,就要注重理解,要身心合一,内涵比概念更重要,而方法工具,就需要我们在刻意练习中解决,这个就比较烧脑,可能这才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真功夫。

    不管是高效学习,还是刻意练习,我们首先要知道认知的“三个同心圆”,最里面一圈是“舒适区”,中间一圈是“学习区”,最外面一圈是“恐慌区”。

    过犹不及,循规则废。刻意练习就是既不能在“舒适区”碌碌无为,也不要是“恐慌区”严重不适,导致崩溃。

    李笑来告诉我们,我们只所以不进步,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处在“舒适区”看待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自尊。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挑战性的东西,一段时间以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舒适区”越变越大,一部分“恐慌区”,也就进入了我们的能力范围,相应变成了“学习区”。

    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练习和学习的事务,有“结构性”和“自然性”之分。对于“自然性"知识刻意练习效果会较明显,而对”结构性”知识,虽然刻意练习也功不可没,但成就卓越,还真是要看个人的造化。

    “自然性”的知识,知识就是看上去的那样,比如语言、音乐、田径类体育等,对这类型知识的学习,就是遇到什么学什么,积少成多,以量取胜,只要量变到了质变,填充进去的内容最后也就变成了你的本身。

    “结构性”的知识更多是组块的联想,强调的是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结构性”的知识并不是你记住或能重复操作就掌握了,而是你对现象理解后看到的本质,这需要你举一反三,通透和创造。如企业管理,艺术发明、医学、哲学等等都是这个领域。

    人的成长,就是不断挫败与跨越的过程。大部分人,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就会被一个瓶径困住。刻意练习就是去寻找不同的方法克服障碍,最后找到解决办法,然后稳定地提高,直到下一个障碍出现,克服障碍,就是从不同角度想办法的过程,借助外力,找一个好的教练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想办法的效率,因为任何领域,都有一个他人摸索出来的成熟的方法。

    教练和专业机构,不仅是权威,会给我们方法,会给我们反馈,最重要的是仪式感,人都有厌恶失去的心理密码,当我们在仪式感上投入金钱和精力时,我们就会珍惜这份机遇,就会让努力去营造我赚了的心理而去弥补先期投入产生的损失感。

    最后,高效学习是一种效率,它可以大幅节约时间,节约时间,并不是不需要时间。在某一领域的成功,虽然未必真要投入10000小时那个绝对的时间阈值,但时间的投入还是刻意练习转化为效能的最基础前提。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激活大脑皮层中各类神经元对你学习事务的链接度,通过各种链接的强化或弱化,我们就形成了知识组块,建立起认知表征,也就是把各种短期记忆转化为了长期记忆,大脑更强的适应性也就形成了你某一领域的卓越技能。

    6.

    刻意练习,也是飞轮效应,想想一个直径30米,厚离3米,重26吨的巨大铁制飞轮。在我们一次学习中,也就是一次对它的发力过程,它可能纹丝不动。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发力要转动这个飞轮,也就是我们刻意练习中的明确目标,一心专注于把飞轮动起来这件事上,然后对各个角度发力效果的反馈进行评估,最好是能借助专家给一些发力技巧的指导,持续注入你的力量,慢慢地,这个飞轮就会转起来,当超过了临界点,飞轮不仅有了你的力量,同时也整合了重力,整合了矢量能等各种力量,飞轮高速旋转中,面对世界,你就成为了那个瞩目的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刻意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wh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