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乐府·辛丑夏至日吟怀二十二韵
岁月倏,临夏至,倍感四季热情极。
仲夏自然可爱韵,佳木葱茏争茂生。
丰草绿软形可悦,汲泉盥洗清濯心。
发不挽,衣袂腾,乘风太虚拈韵吟!
碧荷出,塘波清,芙蕖玉肌绽罗裙。
蒙蒙松风香樟飒,蒲扇轻摇蝉声鸣。
缕缕甜香枣花绕,纱穿透彻穿密林。
半夏陶瓯解病痛,热浪得消赖繁荫。
夏至食饮入诗情,凉茶一盏豆汤羹。
油盐厚味远,椒桂弃芳辛。
蔬果携纤梗,糁豆投谐匀。
水初耗滏泣,火增壮力均。
增脂膏油抛,溶液泫流津。
更喜冷面蒜汁伴,豆芽鸡丝生抽渗。
姜醋调,鲜甘分,誉为华夏首面臻。
郊野耕,避暑正,披星下田戴月痕。
荷锄归,伏旱闷,引水山涧清凉身。
倚树怅然天不语,热令喟叹卧竹藤。
养足精神锄秧苗,寄望秋后丰硕情。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果而冬食根。
盛君不见,世可食物甚蕃,本于健康宜遵循。
至君不闻,阳反而必生阴,避暑不忘蓄阳精。
夏至的来历与习俗———
夏至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量日影确定了夏至的时间,夏至的到来,说明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来临了,夏至后一段时间气温会持续升高,直到入伏,在古代的时候,夏至是夏至节,在北方地区有吃面条的习俗,江南一带则有吃馄饨的说法。
夏至风俗和来历是什么
夏至的来历和风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气,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从而确定了夏至的时间,在《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这个时候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在夏至后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概过二三十天,才是最热的天气,所以也就是开始入伏。
夏至在古代的时候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又被称为“夏至节”,在这一天有拜神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便求得丰收,在我国北方地区,还有“冬至混沌夏至面”的说法,在夏至的时候要吃面条,而在江南一带,夏至的时候经常会吃馄饨,还有用称来给人量体重的习惯。
经典谚语: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解,即脱落。夏至时,鹿角开始脱落。在哺乳动物中,鹿可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体零部件的动物哟!所以小朋友不必担心,再过三到四个月,鹿角就又长出来啦!
二候:蜩始鸣
蜩就是现在所说的蝉、知了。雄蝉在夏至时节开始嘶鸣。成年蝉,绝大多数只能存活一个月左右,最短的只有3天。雌蝉不能发声,所以称它为“哑巴蝉”。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中药里一味重要的药材,因为夏天过了一半才开始在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而得名。半夏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小朋友不小心吃了,就会口舌发麻。但如果不小心被蝎子蛰了,用半夏的根敷在伤口上,能起到以毒攻毒的止痛作用。
“夏九九”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气象:暴雨增多
一夏至时节,天气闷热,空气对流旺盛,暴雨增多,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物候:荔枝熟
到了夏天,荔枝熟了。你知道吗?荔枝在古时候被称为“离枝”,意思是离枝而食,可见吃荔枝还是越鲜越好!荔枝味道甘美,营养十分丰富,但小朋友切不可因此而贪吃哦,因为荔枝吃多了很容易上火的。
物候:杏子熟。
杏子熟透了,黄里透红,酸酸的,甜甜的。杏肉可制成杏脯、杏酱等;杏仁主要用来榨油,也可制成食品,如杏仁霜等。
食俗:吃夏至面
夏至吃面是中国许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时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
游戏:立竿测影
夏至正午的影子是北半球一年里最短的。不信你在夏至日前几天,拿一根竹竿立在地上,测量影子的长度;再在夏至这一天正午时分测一次,将这次测的和前几天测的影长做比较,你会发现夏至这天的影长是最短的!
民俗:夏至祭祖
夏至正值麦收时节,自古民间就有夏至这天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行隆重的“过夏麦”祭祀活动,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过夏麦”的时间必须选在新麦下来之后。祭祖在有的地方简单多了,只需从地里折上一枝新长的稻穗,回家放到祖先的牌位面前,以示不忘祖先的养育之恩;有些地方主人则须准备好新麦蒸熟的馒头或包好的饺子、时令水果等,先祭祖,再祭天地。
食俗:吃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民间还有吃新麦尝新的习俗。用麦粉调成糊糊,摊成薄饼烤熟,并夹以青菜、豆荚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称“夏至饼”。
食俗:吃麦粥、馄饨
夏至日,无锡人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的习俗,这是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农事:间苗和补苗
夏作物播种时,播种量都会超过留苗量,造成幼苗拥挤,为保证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应及时剔除不需要的农作物幼苗,称为间苗、定苗。另外,有缺苗的要及时补苗。
民俗: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古人对“伏”的界定是:以“夏至”为起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叫做“三伏天”,时间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因此,从夏至开始,“消夏避伏”的习俗就逐渐兴起了。
食俗:吃麦粽
夏至时节,江南有食麦粽的习俗。人们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民俗:祭土谷之神
夏至日,农民伯伯要在稻田里插上许多草人,然后在田头摆上酒食,作揖祷告,祭土谷之神。祭神之后,还要回家祭祖。
2021.06.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