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人格成熟的重要一步” | 最有治愈力的一种人格特质是什么?

“人格成熟的重要一步” | 最有治愈力的一种人格特质是什么?

作者: 无名小船Astrid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09:23 被阅读51次

    在北大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经历比较坎坷,我和她和学校一个老师偶然一起吃午饭,她聊起了自己过去的创伤。我记得当时老师说,虽然在聊不愉快的事,但你总是会聊起在过程中让你感谢的那些人,光凭这一点,你未来的生活就不会太差。

    老师说话的样子很平和,也很笃定。当时的我并不非常明白其中的含义。直到工作以后我遇到了一个来访者。三年的工作中,ta发生了很多改变。

    Ta自述从小是一个“不容易感到高兴的人”,经常对生活感到挣扎、厌倦。直到有天ta跟我说,ta的心境在最近半年里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改变,经常发自内心的感到满足和幸福——这种感受对ta来说新奇而陌生。

    在我和ta的工作中,我发现ta的改变之一,表现在ta有意识地调整了自己注意力分配的方式。Ta更多注意到自己的生活中那些可以称之为“拥有”的东西,这种注意力分配方式的调整,唤起了一种持续性的情感和心境,也改变了ta与外界互动的方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改变了ta和外界人事的关系。

    老师口中的,那位朋友所具有的修复力,和这个来访者改变了的注意力分配的方式,其实都是一种共同的东西在背后,那个东西,就是Gratitude ,约等于中文中的“感恩”。

    感恩不是一种鸡汤,它实际上一个复杂、高级、独特、且具有强功能性的概念。今天我们就要说说“感恩”这件事。


    1. Gratitude 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功能?

    感恩由4个要素组成,分别为:

    a.认知因素;即能够在认知上,认为对方帮助了自己,且这种帮助是出于利他性而非利己性的目的。

    b.情感因素;感恩,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于施惠者的情感因素,感激、信任、甚至爱。感恩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存在。

    c.沟通因素;感恩中,应当包括一种“想要向施惠者表达”的感谢信息,可能是语言,可能是卡片,但都包含了“表达”在其中。

    d.行为倾向因素;最后感恩还是一种动机,它包含了一种行为的倾向,即未来在有机会的时候,提供施惠者以他们需要的帮助,或克制可能会伤害到施惠者的行为。

    感恩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当代哲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感恩通常被视作一种情绪、和一种人格特质。

    它一方面会像愤怒、着急等情绪一样,在情绪升起的一刻被我们感知到。但同时也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有一些人天然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感到感恩。他们更频繁地感受到感恩的情绪,所感受到的情绪程度也更强烈,同时对更宽泛的人事产生感激之心 (McCullough et al., 2002)。

    在英文的语境中,Gratitude,所意涵的,还不仅仅是感谢,更有一种“珍惜”之情在其中。我们认为自己所得到的,非常幸运或者承蒙了他人的付出,因此对所得满怀珍惜。有一位好友曾说过,开始懂得和主动去珍惜,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一步。

    我们后文所谈论的“感恩”,都是包含了“感谢”和“珍惜”这两重内涵,所有感恩的神奇作用,也都需要我们同时具备这两种心情和状态。


    2. 感恩仿佛是精神健康的良药

    就如同文首那位老师所说,我现在倾向于认为,感恩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是上天送给痛苦者的天赋礼物。因为感恩具有太多种其他人格特质无法企及的功能。

    感恩 vs 降低抑郁

    抑郁情绪会影响人的注意力分配能力,人们无法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件和体验上。处于抑郁中的人,就像戴上了一双灰色的滤镜,他们感受到的社会和他人比现实更为敌意。对于抑郁症中的人来说,研究发现感恩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产生感恩的心境,抑郁者能够恢复对“积极体验”的感受力。感恩,可以说是对抗抑郁情绪的一剂解药。

    感恩 vs 缓解失眠

    此外,感恩的人,睡眠质量也会更好。研究显示,这是因为他们在入睡前的认知状态与一般人群不同。他们在睡前会想起更多积极的事件,更少用消极的视角看自己的生活,从而使他们的睡眠更平稳(Wood, et al., 2009)。

    感恩 vs 应对逆境

    感恩被发现与人们应对逆境的策略有关。感恩水品高的个体,在面临逆境时,更容易选择“通过向他人寻求支持”来帮助自己,他们也更能够重新解读这段经历,然后从中获得成长。他们更少回避或否认问题的存在,也更少开展无意义的自责。他们酗酒和嗑药的情况也更为少见(Wood, et al., 2007)。

    感恩 vs 解决社恐 (提升关系、激发互惠的行为)

    感恩的人也有更好的社会关系,这种更好的社会关系表现为更强烈的亲密感,和显著的互惠的社会支持(即彼此都会给予对方支持)(Blustein ,1982)。

    此外,McCullough et al. (2002) 调研了238个被试的感恩程度,和他人对他们的印象,结果发现,感恩程度高的人,被更多认为有共情力、好说话、以及外向,他们也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利他性。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想做个更受欢迎的人,只要让自己有更多的感恩就可以了。

    原因很容易理解:感恩水平高的人,在他们的感受中,世界是更为友善和可依靠的。与抑郁者相反,他们看待社交的方式,仿佛带了一副“玫瑰色”的眼镜,他们甚至会过度评估自己受到的善意、把自己接收的帮助理解地比现实更有价值、更需要付出代价、以及更为利他。这就改变了他们对他人的评估,是他们对他人产生感情和正面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感恩之心实际上让他们自己变得对他人更友善和乐于亲近了,而这最终改变了他们的社交生活,为他们带来了更多亲密的关系。

    感恩 vs 让别人花更多的钱

    DeSteno & et al., (2010) 的研究指出,感恩的程度,还和人们在花钱上的大方程度相关。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通过让被试做经济类的游戏,发现更高的感恩水平,会直接影响人们在花钱时的慷慨程度。

    另一个实验是这样的:珠宝店的顾客,接到了来自店员的感谢电话,他们未来的消费举动上涨了70%。而那些接到店员通知打折的电话的顾客,消费举动仅上升了30%,没有接到电话的顾客消费行动没有任何改变。在另一个实验中,当一家餐厅的老客户看到自己的支付回单上写着谢谢的时候,他们都比往常给了更多的小费(Carey, & et al., 1976; Rind & Bordia, 1995)。

    简而言之,多多表达感谢,会让人际中的“花钱”行为,变得更为慷慨。

    研究者特别指出,“感恩”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有着独特的意义。没有任何一种其他人格特质,能像“感恩”水平一样,高度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程度和生存质量。感恩比大五人格以及其他20多种人格特质,都更与幸福相关 ( McCullough et al., 2002)。


    3. 为什么有时我们不愿感恩?

    有一种常见的不良关系,例如父母对子女,或者其他施惠者对受惠者,施惠者会“要求”受惠者“表达感恩”。这是一种“伪感恩”。

    Tesser et al. (1968)指出,感恩之心能否升起,除了个体自身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受惠事件的归因:他们认为对方为了帮助他们付出了多少代价?以及对方多大程度上出于利他的目的?

    如果要求孩子做出感恩的表现,则会让孩子认为,父母的所为,不过是为了获得他们想要的感谢,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此时,并不是感恩,而是另外一种情绪会升起。这种情绪被称为“亏欠感”(Indebtedness)。

    感恩,不是一种“亏欠感”。这两种情绪都是在接受帮助之后发生的,但亏欠感是发生在,当接受帮助的人觉得自己被迫去做出一些偿还的时候。感恩和亏欠感,会导致两种不同的行为反应:亏欠感会让接受帮助的一方逃避帮助自己的人,而感恩会激励受惠者想要提升与帮助人之间的关系(Watkins, & et al., 2006)。

    有时我们无法感恩,是因为我们被激发的并非感恩之情,而是亏欠之感。我们想要逃避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往往也是因为感受到了自己“必须偿还”的义务。这种亏欠感,绝对没有感恩这种情绪的魔力。



    4. 幸福的有效自助手段:感恩练习

    Seligman et al. (2005) 研究了在心理干预语境中,感恩练习的作用。

    他把寻求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们随机送到6种不同的治疗方案中。其中,最强烈的短期疗愈效果,发生在那些接受了“感恩信件”干预手段的来访者身上。

    这些来访者被要求给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写一封信。从结果来看,接受了这项干预的人中,他们的幸福指数平均上升了10%,抑郁水平显著下降。

    而在长期干预中,同样是和感恩有关的干预效果最为显著。被试被要求在一周的时间里,每天列一份感恩清单:每天写下3件生活中值得感恩的好事。尽管干预只持续了一周,但在后续一个月、三个月、和六个月的测量中,都被观察到有主观幸福感的上升和抑郁情绪的下降。6个月后的测试结果显示,效果达到一个巅峰。

    值得一提的事,尽管研究只要求来访者写1周的日记,但在研究结束后,很多被试仍然保持了继续写感恩日记的习惯。这种感恩日记被认为是提升主体幸福感的(第3)受欢迎的手段(第一名是设立目标,然后不断检查自己是否在靠近它;第二名是尽情享受此刻)(Parks, & et al., 2012)。

    对通过提升感恩水平,降低社恐、失眠及抑郁程度的小伙伴,可以试试这种简单实操的方法,从今天起,记下你第一周的感恩日记。

    我曾亲身感受过感恩带来的、奇妙的正向循环。过去十年中,有7年我都生活在北京,到北京那年我刚满18岁,在北京度过了一生中非常奇妙的一个阶段:成年初显期。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动荡不安、同时也具有最多可能性的时间。我非常幸运,这种幸运不仅仅是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我遇到了很多好心帮助过我的人,更在于我遇到了很多本身感恩水平非常高的朋友。

    他们向我展示了,如何在困境和遭到伤害时,用感恩的视角,安定自己的心境。因为感恩,他们没有被困境和伤害改变,仍然维持着自己的信念、善良和单纯。他们的这种状态极大地影响和鼓舞了我,其实世界从未改变,它有千万张面孔,是我们选择了与它的哪一面相对。

    感恩最终会带来这样一种正向循环:个体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好”的体验上,为之感到感谢和珍惜;因此加强了他们友善回报他人的动力;因为这种友善,拉近了与他人的关系,也激发了他人更多的友善;他们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正向体验。

    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感恩它不但推动着人们在未来回报自己的施惠者,同时,那些收到了感谢的施惠者,未来继续帮助他人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 (McCullough et al., 2001)。

    可能是因此,《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说,感恩是一个社会必备的要素,因为即便在没有经济和法律义务的约束时,它也能激发帮助行为在社会各方之间互惠发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感恩,也是我们最能够接近神性的一种感情。因为各个宗教都注重感恩这种情感。Samuels and Lester (1985) 研究发现,在天主教的僧侣中,爱和感激是他们最频繁感到的对上帝的感情。 而伊斯兰教的默罕默德则说,“对你所拥有的心怀感恩,是对持续获得更多的最好保障。”

    在它之中,自有希望和幸福存在。

    另外,想通过提升感恩水平,降低社恐、失眠及抑郁程度的小伙伴,可以试试简单实操的方法:从今天起,记下你第一周的感恩日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沐歌_9ccf:感谢简书的诸多作者,把我们生活的太多碎片连接编辑成文。总是在这里发现惊喜,咦,这是我想的,咦,那是我正在思考的。正在想感恩的人儿是快乐的,作者就拓宽了感恩的深度和广度,谢谢好文

      本文标题:“人格成熟的重要一步” | 最有治愈力的一种人格特质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bz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