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靠谱一些。
结论未必是标准答案,但案例确实有趣。
关于本书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收集了作者和他的学生们20多年来在课堂上讨论的各种现象,通俗易懂,被很多经济学者推荐为经济学的入门读物。
第1个思考:为什么牛奶都放在方盒子里面,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面?
因为方形的容器比圆柱体容器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货架空间。
普通饮料大家是拿起来可以直接喝的,用圆形的瓶子拿着会更加方便。但是牛奶人们一般不会直接对着纸盒喝,更重要的是牛奶需要放在特定的冷柜里保存(而很难像普通饮料那样常温存放)。我们都知道冷柜肯定比单纯的货架价格要贵、同时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冷柜里存储空间是非常宝贵的。也因此牛奶往往做成方形的盒子,这样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冷柜里宝贵的空间。
ps:其实这个结论并不正确,因为包装的形状往往取决于包装的材料。
通常纸的就是方的,金属和塑料的就是圆的(不排除部分独特的包装)。而碳酸饮料一定要是圆的,则是因为二氧化碳会把方形包装的四面给撑圆。更不利于运输和成列。牛奶最初也是放在玻璃瓶里的(圆形),后面利乐包装(纸)包装相对玻璃还是便宜的。所以才采用了方形的纸张包装。因为利乐无法做到圆的。牛奶放在利乐包装要比放在用塑料和金属包装里更方便除菌。
第2个思考:为什么24h营业的便利店的门还需要带门锁?
因为购买统一带门锁的门更便宜。
虽然便利店他们是每天24小时都营业的,但是便利店的门他是采购的普通的工业门(工业门是是指批量大规模生产的门)。由于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门,主要销售客户是所有买门的人(或商家),大家也都是需要门锁的;而便利店只是很小的购买方,为了不付出额外的采购成本,便利店也在采购这些带门锁的门。
ps:其实这个结论我不同意,因为门上带锁难道不是更好嘛?防止万一或者节假日之类的啊~
第3个思考:为什么硬币上的人物头像都是侧面的,但是纸币上却是正面头像?
从你口袋里掏出硬币看看,你会发现硬币上人物头像都是侧面像,而纸币上的却都是正面像。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国外的硬币)
简单来说,硬币上的头像其实也想做成正面的,毕竟正面更好看一些。但是截至目前,金属的雕版中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人们没有办法在这个硬币上画出辨识度更高的正面肖像。同时呢硬币上可以用来作画的空间直径一般不会超过四厘米,在这狭小的空间上,精细度不够的话,就很难画出一张能够让人容易识别的正面肖像。因此就只画侧面,侧面能够认出来主体就非常容易。
而纸币上就不一样了,纸币上有足够大的空间和比较好的工艺,正面肖像可以做得非常的精细和复杂,关键是还能够防止假钞。
第4个思考:为什么酒吧里喝水要掏钱,但是却免费供应花生米之类的食物?
相信经常逛酒吧的你会见到过这样的现象,你有没有思考过是为什么呢?其实是这样的,花生米酒水或者饮料它们其实是互补存在的。
人们在酒吧里花生米吃的越多,他口渴感就会越高,就越需要喝水或者喝酒,酒水也就相对消费更多。但是相比较来说,花生米的价格是很便宜的,而酒水的利润率是非常高的,每一种酒水饮料都能带来非常可观的利润,所以免费供应花生米就能够提升酒吧的利润率,所以酒吧就免费供应花生米了。
第5个思考:为什么售价20万元的车租一天只要500块钱,而售价在5000元的礼服租一天,却也需要500块钱?
原因是这样的,汽车租赁公司一般都是批量的购买新车,那么他在购买的时候,其实是可以跟制造商讨价还价,以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折扣价采购一批车辆。采购来的车辆一般用两、三年,就会按照这个进价的75%(甚至更低)价格把它卖掉。所以说租赁公司拥有一辆车的机会成本,比我们普通人去买车要低很多。
另外,做礼服的租赁店,一般来说都是地方性的小店。他们的礼服数量是很有限的,这个礼服数量其实不足以获得高折扣的批发价,同时二手的礼服其实是很难流通转让的,礼服一旦旧了,就只能免费送给别人、或者以几乎白菜的价格卖给别人。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对于汽车租赁公司来说,他两年内租金只要能低过折旧价加上利润率就OK了。但礼服却要收取相当高的租金,才能够活下去,所以说礼服的租赁价格是相对而言比较昂贵的。
第6个思考:为什么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涨工资涨得更快?
这个里边其实有很多因素,但有其中一点非常突出: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它提高了有能力者的个人优势。每个行业的条件虽然不一样,但是个人优势会占更加明显的地位。
越是公司高层,他的决策对公司提高业绩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他就理所应当的要获得增长速度更快、增长幅度更大的收入。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知道了,想要挣钱挣得快,还是得当领导。
第7个思考:为什么独立音乐艺人更乐意在网络上免费分享他们的歌曲,但是那些已经成名的艺人,他们却要将专辑都变成付费的?
主要原因是已经成名的这些人主要收入是依靠歌曲的授权或者是CD的销售。如果这些明星将这些歌曲免费给消费者之后,他就收不到钱了。
而独立音乐人不一样,由于还没有足够量的粉丝,其无法从音乐授权中获得可观的提成;因此首先他需要商业知名度的提升,所以他会将音乐免费传播,以此来获取自己的知名度。
一旦他成名之后,很可能就不会再免费分享了。
第8个思考:为什么很多饭馆餐厅都会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或者按人收费免费畅饮)?
简单地说,对于一家餐厅或者饭馆,他们需要卖很多的饭菜才能够赚到钱。但是他没有没有必要对每一件货品都要去盈利。
相反,只要他在获得的总收入超过它所卖商品的总成本就可以。想想看,如果甜品和其他的菜肴的收费已经包含了足够的利润。那么像饮料这些低成本的东西,提供免费续杯的服务,是可以讨好客户的,顾客吃起来更乐意。关键是对于店家来说,并没有亏本,因为售出了更多的这个菜肴,带来的利润其实是更多了。
第9个思考:为什么在游乐场里最受欢迎项目前总是排长队,但游乐园却不对这些项目单独收费?
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孩子和家长在游乐园里边玩耍的开心快乐。
以迪士尼为例,小孩到迪士尼里面去玩耍,最后付钱的一般都是孩子的家长。如果迪士尼游乐园为了消除排队的现象,而对过山车呀这些项目进行额外的收费(就算收费很便宜,十块钱)也会导致一个后果:很多孩子会坐五六遍过山车,五六十块钱呢,想一想还是有点心疼的;这样孩子坐了几遍之后,孩子的家长就不乐意了,因为消费还是挺多的;那么,对于家长也好,对孩子也好,他们很可能无法带着非常愉快的回忆离开这个游乐场,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回忆里边有了不愉快,下次你还会来吗?
第10个思考:为什么在豪华酒店里上网是要收费的?但廉价客栈里上网却是免费的?
原因是因为竞争,但廉价客栈是靠价格去竞争,而豪华酒店是靠服务去竞争;
试想,廉价的这个客栈,依据价格夺取客户,那么客户们心理就会打鼓,这么便宜的房费会不会上网要加钱?但是由于这个网络接入的这个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是零,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客栈以免费网络接入为宣传的噱头,对价格敏感的旅客进行吸引。
而豪华酒店收取网络接入费,根本的原因是他的顾客要么是很富裕的人,要么是旅行费用可以报销的人。总之就是这类人对价格并不敏感。既然不敏感,那就可以再收一些钱了。
第11个思考:为什么聚会时采用AA制的付费方式,会让这个团队花费更多一些?
这是因为多人聚会AA制的情况下,大家在点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点价格比较高的。举例来说,倘若原本大家的心理预期是这个饭每个人20元,那我点菜的时候我肯定不会点18的,因为点18的话我觉得我就亏两块钱,我可能会点个25块钱的菜。由于每一个人都这么想,最后呢其实平均消费就变成了25甚至30。
第12个思考:为什么不少的学校都要求学生要穿校服?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那么学生就会考虑自己穿衣服的带来的效果(向别人传达自己的风格),比如有的人希望传达给同学自己是一个大胆的女孩,那她说不定就会穿得很暴露、很豪放。如果有的人希望显得成功一些,他可能穿一些名牌的衣服,但是这种大胆暴露的、名牌的衣服,会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掀起一种衣着方面的比赛竞赛。
学校强制学生穿校服的一个根本的优点,或者叫最大的优点就是:减少了学生在衣着上面的竞争的心态,防止了他们在这方面所花费巨额的钱和花费较多的精力,从而可以将精力用在学习上。
第13个思考:为什么儿童入学的年龄有强制的规定?一般地区都会规定儿童必须在六岁上学?
(其实在不同地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情绪把握还是成熟程度,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但是,举个例子,如果不强制的话,虽然政策上鼓励六岁入学,但是就会有家长故意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到七岁时再上学,因为别人都是六岁,你七岁了,那么你会比班上的其他同学更强壮更聪明,心智也会更成熟。这样这个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相对来说就更为优秀。同样道理,A家长这么干了,B家长也会效仿,让孩子七岁半甚至八岁上学,这样下去就会变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不过一旦有政府来强制规定,必须是六岁上学的话,那么家长就不得不遵循这个原则,让孩子到了该上学的时候就去上学,进行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与发展。
第14个思考:为什么最好的奖励是实物而不是相同价格的现金?
什么是最好的礼物?
最好的礼物一定是获得者不舍得买(或者买不起)的商品。比如说你想奖励员工一辆价值20万元的东西,你给他20万块钱,他可能那一刻非常的开心。但是钱揣到兜里以后呢就没有什么感触了。
他可能需要花20万块钱买辆车,但是一直苦于没有20万而舍不得买。这个时候你奖给他一辆车,那么员工就会非常非常地开心,甚至是终身难忘。奖励,奖到了他的心坎里,而且由于汽车会一直被使用,这会时刻提醒他记住老板的好。
以上,就是今天列举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中的14个问题。而事实上,该书是采用课堂问答形式与相互辩论展开,全书共涉及七、八十个问题,期待你的阅读与思考~
PS:作者从未说过书中的解释就一定是正确的,他只是试图引导着我们用经济学的原理去思考问题,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但无论如何,这本书提供的思考角度已经值回票价了。
完
文章声明:
书摘自《牛奶可乐经济学》
整理于 密涅瓦的夜猫子
公众号:密涅瓦的夜猫子,坚持每天读一本书,一首诗,道一声晚安,盼在茫茫人海,遇见你。
态度:春困秋乏,晨起读书,寻找有缘的书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