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宋国召集了晋,齐,楚等多方诸侯进行的一次多国斡旋,军事调停,欲通过协商结盟的方式平息常年不息的战争。
接上回,晋,楚作为当时大国实力强劲,有意争霸,私下暗自较量。七月初五,在歃血盟誓先后顺序上产生了分歧,晋人曰:”晋本来就是诸侯盟主,盟誓从没有在那个国家敢在晋国之前的。”
楚人曰:”你们说晋,楚地位相当,如果晋国总是在前面,那就是表示楚国弱于晋国。然而晋,楚交替主持诸侯结盟之仪已经很长时间,怎么能只是晋国在前呢?”
晋叔向对赵孟子曰:诸侯是因为晋国之德行而归服,不是因为晋主持了结盟。文子你致力于德,不要去争执先后!而且诸侯结盟集会,也会有小国主持的时候。楚国不如晋国强大,心胸狭窄,让给他们在先也可以吧?”于是,让楚人先歃血。《春秋》记载把晋国放在前面,这是因为晋国行德有信用。
七月初六,宋平公设宴同时招待晋国和楚国临宋的大夫,晋赵文子为主宾。楚子木跟他对话,他没有回答。让助手叔向帮着沟通,而子木也不做回答。(是否因为方言不通?)
七月初九,宋平公和诸侯大夫在蒙门外举行了结盟仪式。
心得:1.宋国向戌弭兵,说明在公元前546年左右,宋国的国力不容小嘘,宋平公治国有方,且有一个有能力的外交家——向戌。
2.晋楚争霸之势明显,且楚国野心勃勃,欲与晋比高。
3.晋国德行天下,久居诸侯盟主之位。心胸宽广,仁德敦厚。
4.对文中”子木与之言,弗能对。使叔向侍言焉,子木亦不能对也。”——深表不解,为什么晋楚之间外交官不能正常对话?不会是方言问题吧?听不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