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寒门逆袭的典范---陶侃

寒门逆袭的典范---陶侃

作者: 幻无名 | 来源:发表于2021-03-04 19:05 被阅读0次

    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出身贫寒,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那个最看门第的时期,从一个小小的县吏,一步步往上走,最后位极人臣,名震天下。

    说起陶侃大家可能很陌生,但是他有的一位后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就是田园派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后面能悠然的采菊东篱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这位先祖当年开创的基业。

    陶侃出身贫寒,父亲陶丹在三国孙吴时期曾任扬武将军,地位不高。陶侃年幼而孤贫,最初只是县里的小吏。

    但是幸运的是,陶侃有位很有眼光和远见的母亲,为他争取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天,同乡的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当时天寒地冻,陶侃的母亲尽管家里贫穷,为了能获得银两买酒菜招待范逵,不惜剪了自己的长发拿去卖。和现在不一样,古人是非常看重头发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见陶侃的母亲有多重视这次机会。

    陶侃的母亲之所以这么看重这次招待范逵的机会,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主要是施行九品中正制,孝廉是能够向政府推荐人才去做官的。至于剪头发更多是表面自己对客人的重视,主要的钱财,我觉得应该是向亲朋好友借的。

    总之,这次的招待,范逵和仆人都吃的很尽兴。范逵告别时,陶侃相送百余里。相送百里,是因为范逵这货吃也吃了,喝也喝了,最重要的事还没答应办呢。陶侃只能厚着脸皮一直跟着,走了百余里,范逵估计也不好意思了,毕竟吃人嘴短。终于开口问陶侃是不是想去郡里任职。陶侃终于盼到了这个机会,答道,想去,但是苦于没有人引荐。范逵这才答应帮陶侃引荐。

    范逵没有食言,在拜见庐江太守张夔时,极力赞美陶侃。随后,张夔召陶侃为督邮,领枞阳县令。这顿饭请的很值,一下子从一名小小的县吏,升级为县令了。母亲帮助陶侃争取到了最初的宝贵机会,后面的就要靠陶侃自己了。

    陶侃在当县令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为政才能,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后又又迁任主簿。陶侃此时一边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一边也在寻求新的机会。

    一年冬天,太守张夔之妻生病,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当时大雪天寒,主簿等僚属们都感到为难,都不愿意去,唯独陶侃说:“侍君侍父是为臣为子之义,郡守夫人,就同我们的母亲一样,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于是主动要求前往。

    虽然这样做会显得其他同事“不孝顺”,间接得罪同僚,但是当时决定自己升迁的只能是顶头上司张夔,尽管过程很艰苦,但是这么好的讨好上司的机会,陶侃当然不会错过。

    陶侃把自己上司当父母孝顺的事情很快传开了,毕竟当时的晋朝是宣扬以孝治天下的。长沙太守万嗣来到庐江,特意来见陶侃,诚心敬悦,对他说:“你最终一定会有名的。”让自己的儿子与陶侃结为好友才离去。万嗣特意来吹捧陶侃,实际上也是想间接告诉自己的下属,要像陶侃好好学习怎么对待自己的上司,自己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张夔对陶侃之前的表现非常满意,不久举荐陶侃为孝廉,陶侃因而有机会来到当时的帝都洛阳发展,去结识中央的政坛大佬。这次的洛阳之行,也为后来陶侃的平步青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侃来到洛阳之后,经过分析,选定了最需要,最有希望结识的大臣,张华。当时主要是晋惠帝的丑老婆在把持朝政,尽管她搞政治斗争很有两把刷子,但是治国,办事就不太行了,于是她找了一些人来帮助治理天下,其中的核心大臣之一,就是张华。可见当时张华地位之高。

    另外由于陶侃出身卑微,而且是南方来的,在当时那个最看重门第,东吴又作为战败国,高层圈子里的人是看不上陶侃的。但是张华不一样,张华虽然是西汉时期留侯张良的后人,可到他这代时早已没落,张华少年时孤苦贫寒,还给别人放过羊,因为天资聪颖,有才华被同乡的刘放看重,成为刘放的女婿,才有机会一展宏图。张华本质上来说也是寒门出身,和陶侃是同一阶级的,所以张华不会歧视陶侃的出身,另外张华也不像其他上层人士一样,轻视南人。基于这两点,陶侃认定了张华是自己进入高层圈子的突破口。

    陶侃到洛阳后,几次到张华家里拜谒,但是张华一开始也是懒得理他,毕竟大人物不是什么人都见的。可尽管陶侃每次去都不被待见,但依然神色自若,非常淡定从容,引起了张华的兴趣,便于陶侃相见了,一经交谈,张华对陶侃的表现很惊异,没想到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谈吐不凡。

    不久,经张华推荐,陶侃得以除任郎中。

    当时,陶侃的同乡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名望很高,陶侃去拜见他,他评价陶侃说:“《易经》上说:‘坚固贞正,足以干事。’陶士行就是这样的人。”那时的社会环境,能得到大佬的背书是很难得的,这说明你是个潜力股,得到了大佬的认可。

    之后,杨晫带着陶侃去拜见江南名士中书郎顾荣,顾荣也很看重他。借着大佬们的关系网,陶侃在洛阳也在积极的打造自己的关系网。

    与陶侃有交情的黄庆后来任吏部令史,就推举陶侃为武冈县令。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不和,于是弃官回家。后来又当过郡里的小中正。

    后来,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大乱,战争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灾难,但是却也给了一部分人迅速崛起的机会,陶侃就是其中之一。

    义阳蛮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义,不愿远征的丁壮及江夏一带流民纷纷投奔张昌。张昌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间,众至三万。张昌势力的发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任命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刘弘上任,即辟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领大都护,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

    刘弘为啥以上任就招陶侃做官呢?因为刘弘是张华的学生,当年陶侃在洛阳多次去拜见张华,得到了张华的认可,通过张华,陶侃结识了刘弘。

    但就当时的局势而言,这官可不是这么好当的。此时,张昌用全部兵力包围宛城,打败前将军赵骧的军队,杀死羊伊,刘弘只好撤退至梁县。张昌围攻襄阳,但失败。张昌转攻襄阳不下,即沿汉水进入长江。一时间,荆、江、扬等州大部分地区为张昌所控制。

    在太平时期做官没能力还能混日子,实在不行顶多就罢官回家。但是在乱世,特别是战乱地区,如果没有真本事,特别是行军作战的本领,一旦失败就小命难保了。陶侃显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虽然之前完全没打过仗,但是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很快就点亮了军事技能树,与张昌交战,大败张昌,前后斩杀数万人,张昌逃窜到下山,他的部众全部投降,荆州平定。

    打仗对很多人来说是要命的事情,对陶侃来说却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机会是留给有本身的人的,人才从来都是稀缺品。

    事后,刘弘感叹的对陶侃说:“我过去担任羊公(羊祜)的参军,羊公说我日后一定能到他的地位,今天看到你,一定能够继承老夫我。”虽然这是领导在画饼,希望陶侃继续为自己好好效力,但也说明陶侃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尽管后来,陶侃的成就远不仅如此。陶侃后因军功被封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

    永兴二年,扬州刺史陈敏见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于是起兵占据扬州,又遣其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意图割据江南。 刘弘命陶侃为江夏太守、鹰扬将军,率军抵御陈恢。陶侃齐备仪仗,将母亲接到官舍,乡里都大觉荣耀。那时候的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厅级干部,奋斗那么多年终于光宗耀祖了,尽管此时陶侃已经46岁了,他本人当时肯定也没想到,后面短短的29年里,他走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随郡内史扈怀在刘弘面前挑拨说:“陶侃与陈敏有同乡之谊,他如今在大郡任太守,统领强兵,倘若有异心,荆州就失去东大门了。”刘弘回答说:“陶侃忠直能干,我了解他很久了,他一定不会这样的。”陶侃消息很灵通,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尽管刘弘明面上表达了对自己的信任,心底肯定还是不放心的,于是派自己的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刘弘那里做人质,来换取刘弘对他的信任,刘弘任他们为参军,给予赏赐,将他们送回江夏。嘱咐他们说:“贤叔要征战出行,而祖母年事已高,你们应该回去。村野匹夫互相交往,尚且不负心,何况大丈夫呢!”再加陶侃为督护,让他和诸军并力抗击陈恢。陶侃以运输船作战舰使用,有人说不能这样作,陶侃说:“用官船来打官贼,有什么不行的?”陶侃与陈恢交战,多次击败陈恢。又和皮初、张光、苗光在长岐共同击败陈敏的部将钱端。

    陶侃治军严肃整齐,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做领导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利益的分配,只有手底下的人跟你混能吃香的喝辣的,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他们才愿意跟你拼命,帮你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大家各取所需,只要能升官,钱财以后能得到更多。如果吝啬于奖赏,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不久,陶侃的老上司刘弘,母亲相继去世,陶侃去官服丧,期满之后,给司马越当了参军。而后,陶侃碰到了新的伯乐,华轶,推荐陶侃为扬武将军,驻军夏口。又任命其侄陶臻为江州参军。

    但是,尽管华轶是华歆的后代,也是顶级高门,却与司马睿不和,按照当时的局势,北方的朝廷快完蛋了,南边的联盟盟主司马睿眼看就要另起炉灶了,显然以当时的局势来看,是司马睿这边更有前途的。

    华轶对陶侃有知遇之恩,明面上不能直接背叛人家,不然名声就臭了,以后还怎么混。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一幕。

    陶臻担心华轶与司马睿的冲突将来殃及自己,借口有病回到陶侃身边,告诉陶侃说:“华彦夏(华轶)有忧天下之大志,但没有多大才能,并且和琅邪王有矛盾,灾祸就快来临了。”陶侃大怒,把陶臻送归华轶处,陶臻则趁机东投司马睿,司马睿见到陶臻很高兴,任命他为参军,并加陶侃为奋威将军,赐赤幢曲盖轺车及鼓吹,陶侃于是和华轶断绝了来往。

    接着陶臻,陶侃顺利的和华轶划清了界线,以大义的名义(司马睿是南边朝廷的代表),投靠了更有前途的司马睿,而且还加官进爵了。

    永嘉五年(311年),司马睿命王敦统领甘卓、周访等沿江击败华轶,陶侃也有份去攻打自己的老领导,但毕竟是老领导,自己不能下狠手,基本是出工不出力,甘卓、周访才是主力。华轶兵败被杀后,陶侃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

    在平定杜弢起义的过程中,陶侃立下了赫赫战功,原本王敦之前答应事成之后表陶侃为荆州刺史,但功成之后,却忌惮陶侃的实力,不愿意把陶侃放在荆州这样重要的位置,害怕将来威胁到自己。于是,王敦在陶侃来向自己告辞的时候,扣留了陶侃。原本王敦想趁这个机会杀了陶侃,但是害怕杀了陶侃之后,陶侃的亲家周访会起兵给陶侃报仇,才作罢,最终无奈之下,只能放了陶侃,将陶侃将为了广州刺史。当时的广州可不比现在,那时候属于偏远地区。经此一事,陶侃和王敦算是撕破脸了。

    周访也是当时江东很有实力的太守,手里有兵,打仗很猛,陶侃之前的联姻,关键时刻救了自己一命,还好当初选了个好亲家。陶侃脱离虎口,到达豫章后,见到周访,流着泪说:“如果不是有你作外援,我性命难保。

    陶侃将入广州,逢杜弢余部杜弘与温劭等占据交州。闻陶侃将至,杜弘企图利用诈降偷袭。陶侃识破他的计谋,布兵设阵,一举将杜弘击溃。“诸将都请求乘胜进攻温劭,陶侃笑着说:“如今我已是威名显赫,何必再动刀兵,只需要一纸布告就可以解决。”于是下书告谕,温邵因害怕逃走,追兵在始兴将他抓获。陶侃因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户。

    在王敦之乱时,尽管王敦把持了朝政,因为忌惮陶侃,恢复了陶侃的本职,又加散骑常侍。当时交州刺史王谅为叛贼梁硕杀害,陶侃派部将高宝进击,将梁硕击败。朝廷于是下诏命陶侃领交州刺史。根据陶侃前后的功劳,封其次子陶夏为都亭侯,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太宁三年(325年),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为避免重蹈覆辙,在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鉴等制约王导的权力,同时拔擢江东士族,在侨、吴士族间搞平衡;另一方面改授荆、湘等四州职务,使方镇互相牵制。于是在同年五月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其他职务如故。荆楚民众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互相庆贺。

    陶侃治荆州,很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王敦平后,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陶侃在秋熟收获之时常买米,等到饥荒时又减价卖出救济。使得官民欢悦,都依靠他救济得以生存。在陶侃的治理下,荆州地区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当然,陶侃也在此时机,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为接下来的大展身手,打下了基础。

    陶侃一次出外游玩,路上碰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熟的稻子,陶侃很奇怪,便问那个人拿着这稻子干啥,那人回答,路上看见了,闲得没事,摘下来玩玩。陶侃听后非常生气,骂道,你这家伙,自己不种地,却拿别人辛苦耕种的稻米玩耍。把这个人抓起来,鞭打了一顿。从中也可看出陶侃对百姓食物的重视,所以在陶侃的影响下,在他治下的百姓都勤于耕作。

    东晋最英明的皇帝司马绍,在平定王敦之乱后,原本打算励精图治,恢复皇权,结果不幸英年早逝,临终之时,无奈选了大舅子庾亮辅佐朝政。结果庾亮一顿骚操作,把当时稳定的朝局弄的大乱,避开了所有正确选择,逼反了苏峻和祖约(祖逖的弟弟)。逼反就算了,庾亮大大低估了对手,高估了自己,苏峻很快就攻下了建康,占领了朝堂,罪魁祸首庾亮却脚底抹油,跑路了。

    庾亮之前的骚操作里,一直在提防陶侃,特意派重兵守着陶侃南下的关键位置,结果被苏峻赶跑之后,只能回过头来和温峤一起舔着脸求陶侃帮忙平乱。因为当时江东各路人马里,陶侃是实力最强的。陶侃一开始的不答应的,毕竟之前庾亮那帮人这样对待自己。

    在温峤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出兵,因为出于现实的考量,相比叛军,是联军这边的实力更强的,而且江东各方势力,也是站在联军这边,陶侃又是联军的盟主,平叛成功之后,功劳必然是最大的。

    一开始,联军于叛军之间的作战并不占优势,虽然苏峻那边人数占劣势,但战斗力很强,反观联军这边却士气低迷。期间陶侃一度想撂挑子回荆州了。但是温峤却指出了利害关系,一旦陶侃撤军,那么联军这边必败,那失败之后的最大责任肯定是盟主陶侃承担的,这么做不仅前功尽弃,而且会在后世留下恶名。

    陶侃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结果还是苏峻这边先出现了致命失误。苏峻在战场上喝酒,看见儿子苏孝英勇杀敌,便对手下说:“苏孝能攻破贼兵,我还不如苏孝吗?”便离开部众,带领数名骑兵北上突入敌阵,但没有成功,准备回奔白木陂,牙门彭世、李千等用长矛投击他,苏峻从马上坠落,被斩首分割,焚烧尸骨。

    苏峻自己作死,让联军捡了便宜,没有了主帅的叛军,失去了主心骨,很快就被打败了。

    苏峻之乱平定后,陶侃回师江陵。三月初十,陶侃因功升任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加羽葆、鼓吹,封爵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又赐绢八千匹。

    当时割据辽东的慕容廆与陶侃通信,不仅称赞王导和庾亮,而且称陶侃是“海内之望中唯足为楚汉轻重者”,可见陶侃此时的地位威望。

    咸和四年十二月(330年),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江州刺史刘胤,执政的丞相王导认为郭默骁勇难制,便任命他为江州刺史。陶侃闻知此事,便打算起兵征讨郭默,尽管郭默派使者送陶侃妓妾和绢,并写密诏呈送给陶侃。但是陶侃不为所动,便派使者上表陈述郭默的罪状,并写信给王导说:“郭默杀死刺史就任用他为刺史,如果他害宰相是不是就要任他为宰相呢?”

    王导无奈之下,只能同意陶侃率兵讨伐郭默。原本王导是想借郭默在江州来制衡陶侃,却没想到给了陶侃吞并江州的机会。

    陶侃带兵攻打郭默,不久庾亮也率军来助阵,郭默的部将宋侯觉得再打下去自己也得跟着完蛋,就捆绑郭默父子出城投降了。陶侃在军门前将郭默斩首,首级传至建康。

    平定郭默之后,王导只好顺水推舟让陶侃兼任江州刺史,到此陶侃已经占据了八州的地盘,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势力达到了巅峰。

    郭默在中原时,多次与石勒交战,石勒的部下都害怕他,听说陶侃兵不血刃就擒拿郭默,更加敬畏陶侃。苏峻的部将冯铁杀了陶侃的儿子后投奔了石勒,石勒让他任边将。陶侃把事情真相告诉了石勒,石勒就杀了冯铁。威名震于帝国,可见陶侃此时的地位和威望。

    之后,新仇旧恨加在一起,陶侃想举兵废黜王导,趁此机会加强对朝堂的掌控,但因王导的亲家郗鉴(郗鉴的女婿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反对才作罢。

    陶侃是个有恩必报的人,过去曾经帮助自己的贵人,现在发达之后,便一一提拔他们的后人,陶侃任命张夔之子张隐为参军,范逵之子范珧为湘东太守,以刘弘的曾孙刘安为掾属,上表褒赞梅陶。凡是他微贱时受过别人的恩惠,哪怕是一餐饭他也必定报答。

    咸和七年(332年),陶侃派毌丘奥经营巴东,又派其子陶斌和南中郎将桓宣西伐樊城,派侄儿陶臻、竟陵太守李阳等共同攻下新野,收复了襄阳。襄阳为荆州北门。它起着阻止后赵沿汉水南下的作用,又是东晋经略北方的一个重要阵地。朝廷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这项特权最初是刘邦授予西汉第一功臣萧何的),被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此时,陶侃已经位及人臣,再进一步就是篡权夺位了,陶侃或许也想过,可是一来自己已经年逾古稀,儿子又并不是很优秀,即使成功了,后代大概率也是守不住的。更何况,一旦起兵,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也很难成功。再三权衡,还是选择了保住目前的基业。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逊位,派左长史殷羡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他在离开荆州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等,都有簿录统计,封存仓库,由陶侃亲自上锁。陶侃将后事托付给右司马王愆期,加职都护,命他统领文武官吏。十二日,陶侃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准备返回长沙,回头对王愆期说:“老夫现在蹒跚难行,正因你们阻拦。”次日(7月30日),陶侃于樊溪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根据他的遗嘱,众人把他葬在长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旧部又在武昌城西为他刊石立碑、作画像。成帝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

    陶侃出身寒门,因母亲的剪发换银,争取到了关键机遇,之后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出色的眼光,强大的行政,作战能力,一步步往上走,在每次重大的人生选择中从未出错,历经数十年拼搏,终于走上了那个时代的顶峰,而且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最终平稳落地。在他的治下,荆州地区的百姓安居乐业,在乱世之中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晚年平定苏峻之乱,给东晋带来了七十余年的安定局面,没有出现大的动乱。立功,立德,立言。陶侃这辈子做到了前两项,既造福于当世,又流芳于后世。实在是我辈学习之楷模。

    他的后人陶渊明某种意义上也补上了这最后一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寒门逆袭的典范---陶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hf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