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太祖父是东晋开国功臣,陶侃。从小学习儒家文化,心中想的当然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这里插一段:陶侃以寒门之身,凭个人卓越的功绩,坐上太尉都督八州军事,实属难得,但正是因为出身寒门,导致侃去世后,家族很快没落。加上他和当朝宰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的关系不好,所以导致陶的仕途一开始就是地狱。而王家便是,最顶级的家族“华夏首旺”琅琊王家。后面的王凝之也是这个家族。)
八岁,父亲意外去世,投奔外祖父孟嘉,为魏晋名士,文不加点,淡泊名利,喜好自然。于是,陶逐渐有了性本爱丘山的性情。但相对于外祖父,陶还是更期望像太祖父那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于是而是,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活。
近三十,考上了公务员,江州祭酒,管杂事。领导为地主家的傻儿子王凝之,好五斗米教。遂辞职。
六年后,因家中有五个孩子,负担不起。恰逢桓玄投来橄榄枝。桓陶两家为世交。但桓作为有钱有权的俊杰,早不满足,想推翻东晋。陶趁母丧辞职。
刘裕为讨伐桓的一支力量,陶加入。桓兵败被杀。但刘又是另一反叛力量,遂辞职。
加入刘敬将军为参军。但刘敬不求上进,在乱世中自己先辞职了。陶又辞职。
405年,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担任彭泽县令。后督邮下访,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遂辞职。并写下《归去来兮辞》。
陶遂享受归园田居,但并不擅长农作,有很多慕名他才华的人不时接济他,生活稍微应付着走。
427年,在浔阳病逝。
五次做官,竟没有改变他的儒性,他的赤子之心,实属让我敬佩。其实这何尝不是中国清高文人的原型呢?再往前追溯,孔子的陈蔡之围,何尝不是为了内心的坚守。但在官场失意的他们,在文学上都成了里程碑,是幸还是不幸呢?
官场失意的人那么多,我们记住的都是在另外一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那我们这些人呢?愤愤不平,不愿同流合污,可有自己特别擅长的领域吗?会在其他领域别有一番作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