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辞官的陶渊明

作者: 半截的诗vina | 来源:发表于2022-08-07 21:01 被阅读0次

陶的太祖父是东晋开国功臣,陶侃。从小学习儒家文化,心中想的当然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这里插一段:陶侃以寒门之身,凭个人卓越的功绩,坐上太尉都督八州军事,实属难得,但正是因为出身寒门,导致侃去世后,家族很快没落。加上他和当朝宰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的关系不好,所以导致陶的仕途一开始就是地狱。而王家便是,最顶级的家族“华夏首旺”琅琊王家。后面的王凝之也是这个家族。)

八岁,父亲意外去世,投奔外祖父孟嘉,为魏晋名士,文不加点,淡泊名利,喜好自然。于是,陶逐渐有了性本爱丘山的性情。但相对于外祖父,陶还是更期望像太祖父那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于是而是,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活。

近三十,考上了公务员,江州祭酒,管杂事。领导为地主家的傻儿子王凝之,好五斗米教。遂辞职。

六年后,因家中有五个孩子,负担不起。恰逢桓玄投来橄榄枝。桓陶两家为世交。但桓作为有钱有权的俊杰,早不满足,想推翻东晋。陶趁母丧辞职。

刘裕为讨伐桓的一支力量,陶加入。桓兵败被杀。但刘又是另一反叛力量,遂辞职。

加入刘敬将军为参军。但刘敬不求上进,在乱世中自己先辞职了。陶又辞职。

405年,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担任彭泽县令。后督邮下访,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遂辞职。并写下《归去来兮辞》。

陶遂享受归园田居,但并不擅长农作,有很多慕名他才华的人不时接济他,生活稍微应付着走。

427年,在浔阳病逝。


五次做官,竟没有改变他的儒性,他的赤子之心,实属让我敬佩。其实这何尝不是中国清高文人的原型呢?再往前追溯,孔子的陈蔡之围,何尝不是为了内心的坚守。但在官场失意的他们,在文学上都成了里程碑,是幸还是不幸呢?

官场失意的人那么多,我们记住的都是在另外一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那我们这些人呢?愤愤不平,不愿同流合污,可有自己特别擅长的领域吗?会在其他领域别有一番作为吗?

相关文章

  • 2018-09-21陶渊明辞官图

    陶渊明辞官图 明 陈洪绶《陶渊明辞官图》 38.5×170厘米 对于收藏的陈洪绶《陶渊明辞官图》,徐悲鸿感触颇深。...

  • 五次辞官的陶渊明

    陶的太祖父是东晋开国功臣,陶侃。从小学习儒家文化,心中想的当然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这里插一段:陶侃以寒门之...

  • 嵇叔夜、陶渊明与读书无用论

    嵇叔夜出任中散大夫后不久隐居不仕,屡拒为官,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而辞官归隐,经历官场之后不约而同辞官归隐。陶渊明...

  • 陶渊明集 辞官与乞食

    陶渊明几经出世入世,最终决定归隐。但陶渊明既不是富二代,又不是大商人,虽有几亩田地,也仅仅能解决温饱而已。陶渊明性...

  •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二二)

    陶渊明 摘抄: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唯有陶渊明,将朴素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

  • 陶渊明集 辞官的背后一

    读书时,最喜欢的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虽然是骈文,但没有难懂的字,也没有密集的典故,语言优美而自然,有一种直...

  • 陶渊明集 辞官的背后二

    先理解什么是督邮。进入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皇帝,为了稳固政权,就需要对各个地方的执政者进行监督,将刺史派往地方监督州...

  • 陶渊明集 辞官的背后三

    弄明白了,什么督邮,这样也就理解为什么陶渊明觉得穿的正式一些去拜见督邮,是对他的极大侮辱。在正统儒家伦理里面,应该...

  • 陶渊明集 辞官的背后四

    督邮这种逐级监督的制度设置是郡县制不可避免的,皇帝只有通过互相监督的官僚体系才能去管理这些给自己打工的官员,才能维...

  • 山野春秋

    世上高人陶渊明 辞官回家享清净 南山种菊心悠然 山野春秋远朝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次辞官的陶渊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li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