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字士行,溪族,东晋名将。
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境贫寒,与母湛氏艰难度日。湛氏对其勤加教勉,有望子成龙之心,日日纺织劳作,以为侃交友之资。
一日,鄱阳郡孝廉范逵素闻侃名,途经侃之居所,探望母子二人。正值连日冰雪,仓促间陶家一无所有,而范逵车马仆从甚多。
湛氏谓侃曰:“汝且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氏有一头秀发,长至拖地,其剪之以为假发,换得稻米数斛。又砍斫屋柱,割半为薪,剁草垫以喂马。
日夕,湛氏备下丰盛晚餐,随从亦享同等待遇。
逵与侃交谈甚欢,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次日,逵辞别,侃追送不已,至百里许。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与美谈。”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侃由是大获美誉。陶母“截发待宾”之事亦传为美谈。
侃为渔梁小吏,曾命人以咸鱼一罐予母。湛氏问曰:“此鱼何所来?”侍从曰:“此为官府渔场之鱼。”
湛氏闻之,封存鱼罐,附书信一封:“汝为吏,以官饷馈母,非但于母不益,乃增母忧也!”侃羞愧不已,陶母封鲜之典故自此而出。
其后,范逵力荐陶侃于庐江太守张夔。夔命侃为郡主簿。陶侃精明能干,有非凡魄力,夔异常赏识,举荐其为孝廉。从此,侃正式入仕。
张夔再荐侃于司空张华。侃赴洛阳拜之。张华乃朝之重臣,以侃为寒门远地而来,始,态度轻慢淡然,终,与之深谈,即刮目相看,任命其为郎中,侃在京五六年,并不受重视。
真正识人之伯乐乃刘弘。刘弘荐侃为南蛮府长史,率先锋部队讨伐张昌,侃连战连捷,刘弘任命为江夏太守,因平叛有功,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
杜弢于湘州起事,夺取长沙,突袭荆州,陶侃派兵救援,击退其军,又于武昌设伏,再败杜军。后,侃率十万大军乘胜进军湘州,围攻长沙,与杜弢主力决战,一举攻克长沙。
陶侃军令严明,禁止扰民。攻长沙时,驻军于城西岳麓山下。
一日,巡视军营,见一士兵持尚未成熟之稻穗,侃问曰:“此物得之何处?”兵答曰:“路过稻田,随意扯下稻穗把玩。”陶侃大怒,痛鞭兵士,曰:“汝不耕种,终日食农夫辛勤所耕,竟毁良田稼穑,何至不惜食、不恤民乎!”众人观之,亦有忌惮,全军上下纪律更加严明。
后,陶侃升任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遭大将军王敦忌惮,被贬岭南任广州刺史。闲暇时,命人寻一百墙砖,侃每日清早一块块将之搬出室外,傍晚,再将其一块块搬入室内,日日反复,从不间断。
下属惑而问之,侃语重心长曰:“吾辈致力恢复中原,收复失地,如悠闲安乐甚,则意志消磨。吾此为告诫不忘使命!”
王敦之乱后,陶侃升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荆州百姓闻之,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相庆。
明帝病逝,五岁成帝即位,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对手握重兵之陶侃甚为顾忌、防范。后,苏峻叛乱,庾亮向侃谢罪,邀侃率荆州兵平叛。陶侃不计前嫌,征讨苏峻,平定叛乱,因功居第一,拜侍中、太尉、长沙郡公。
陶侃治理政务及军事,井然有条,亲笔回复启奏文书,接见宾客不问亲疏。常言:“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其言传身教,属吏多廉洁奉公,荆州社会安定,史载“路不拾遗”。
晩年,朝廷拜为大将军,赐其“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殊荣,其力辞不受,多次上表告老还乡。
咸和九年,侃积劳成疾,封金挂印,欲返封地长沙。途中不幸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成帝追赠大司马,赐谥号“桓”,故后世称陶桓公。
后人评价陶侃:“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陶侃自寒门一跃而为大将军,声威显赫一时,陶氏一门由此成为浔阳大族,其曾孙陶渊明亦文名远播海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