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站在故宫午门前忽然想到这句诗。乌云以一种令人窒息的气势扑面压来,风又湿又冷,老天时刻暗示着大雨将至,可偏偏姗姗未来。这真是早春里最糟糕的天气,我是这样想的不知故宫怎么想。
第三次来故宫,理性告诉我该挑个暖风和煦的日子,感性却催促我拿起雨伞抬腿就走。这样的天气倒丝毫未影响游人兴致,站在高处望去,不是小红帽就是小黄帽。
故宫是个神奇的地方,无论有多少游客,无论游人多么喧哗多么热闹,总让人觉得它太过冷清。大概是因为沿着中轴线的设计有些呆板,可能是由于大殿前过于空旷的场地,又或者是因为满眼的冷色调。总之,在密集又喧闹的游人之外,故宫始终冷淡的可怕。
即便建在高台之上,故宫也没有太高大的建筑,于我看来是没有太强烈的威严之感,却给人一种莫名的冷淡甚至是高傲感觉。这种感受来自于故宫的红墙绿瓦,来自于太和殿前的汉白玉云龙石阶,来自于飞檐翘脚或屋脊神兽。一个人如果看过太多你争我斗悲欢离合会变得冷漠麻木,这座宫殿该是在人事变迁中变得高傲而不屑吧。或许当年刚刚建成时故宫还有些烟火气息?翠树藤蔓,奇花异草,蜂舞蝶绕,宫人王孙你来我往,也曾热闹过?是否因为它的每一堵墙都见识过太多人心悲凉和尔虞我诈于是便失却了原有的人情味?
红墙绿瓦亦如百年前静默,我无法问出答案。
钟表馆印象
受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响,这次特意去了钟表馆参观。
与之前想象的金光闪闪不同,可能是为了保护文物不受灯光损害,钟表馆里灯光幽暗。玻璃展柜里的镀金钟表并未闪现出百年前的光泽,很多已经氧化暗淡。
与故宫建筑的冷漠感不同,他们是幽暗灯光下沉睡的时间,静止的表针是他们合上的眼。
现在,他们看起来那么平凡,如果不是摆放在博物院的玻璃柜灯光之下,像我这样的外行人是绝难看出它比那些打着“尽显奢华气质”广告的钟表好在哪里的。
故宫博物馆展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批,我去时钟表馆展示的是英国,法国和中国广州仿制欧洲的钟表。
英国钟表着意表现十八到十九世纪王宫贵族的奢华,花纹繁复,有典型类似西洋画里丰满的人物,有托着坛子做倒水状的天使。他们和故宫的建筑一样处处雕花镂刻似乎极力表现热闹,却处处给人冷漠之感。
这些赠送给清朝皇帝的钟表或表现田园生活或以英国宫廷建筑为主题。英国钟表和广州仿制的钟表都有这样的特点。有些钟表高达半米,表盘却只有拳头那么大。时间,似乎成了钟表中最不重要的部分。与其说是为了记刻时间的钟表,毋宁说是为了表现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品。
有趣的是,钟表花纹虽繁复,表盘却简单到了极致,只一块雪白的圆圆表盘和规矩的指针,再无其他。似乎跟整体金光流溢的奢华装饰毫不搭配。难道是钟表匠人的固执坚持?定要保留钟表的本质,宁可与周围格格不入?或许吧,他们是钟表的灵魂突兀的嵌在那里,让你无法忽视。曾经,这些大大小小的钟表在皇宫各处日夜不息地走着,记录下那段岁月。如今,他们不约而同的静默下来,回味或者遗忘。
这让我想到萨尔瓦多·达利的油画作品《记忆的永恒》。画面描绘三个停止行走的时钟像柔软的面饼一样,一个叠挂在树枝上,一个呈90度直角耷拉在怪气的生物上,还有一个软表搭在怪物旁边的平台上。在荒凉的海湾背景下,像是一个时间已经绝对停止的世界。
记忆的永恒假如全世界的钟表都停止,人们心里的时间是否也会止步不前?
钟表馆十一点有一次钟表演示,几座修整的比较好的钟表将展示动态效果。我站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里,没能第一眼看到钟表启动的瞬间,却格外清晰的听到一声清脆的钟声,像风铃,即使相隔百年仍然让人忍不住赞叹。也许,正是因为相隔百年,才会让人如此震惊。“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寻常百姓也终于得以一观。
待人群渐渐散去,终于挤到靠近玻璃展柜的最近处看到动态钟表的全貌。那些镶嵌着宝石的装饰转动着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鸟儿挥动翅膀,天使举起手里的器皿流光溢彩,七八座钟表同时运转,却并不显得凌乱,音乐和谐,形态各异。
我不禁猜想,当年英国人将第一座钟表送给皇帝的时候。在铺着古朴沉稳的红木地板的威严大殿中发出第一声清脆悦耳的音乐,齿轮转动带起的第一下走动,满堂文武和皇子皇孙将是怎样的欢呼抑或惊奇。
与我现在的心态可有不同?
可惜的是即使已经修好的钟表,表针也无法再次走动,舞动的是它的躯体,而灵魂永远停在了几百年前的某一刻。
如果这些静止的钟表同时动起来会怎样?
铜镀金珐琅转鸭荷花缸钟钟表馆有一缸荷花,确切的说是荷花形态的钟表。比起那些处处镂刻云水花纹的钟表这个看起来实在太过简单。它有个需要深吸一口气才能读出的名字——铜镀金珐琅转鸭荷花缸钟。据说是清宫造办处工匠用广州制作的掐丝珐琅缸和法国的奏乐机械系统装配而成的。
展品介绍里说,其中三朵荷花可开合,花心中分别端坐西王母、持桃童子、持桃仙猿。
开动后,在乐曲伴奏下,镜面下与鹭鸶身子相连的铜圈由机械拉动着转动。荷花梗中的牵引杆受机械作用,花瓣张开,露出花心中西王母、童子、仙猿,西王母稳坐不动,童子、白猿跪拜呈献桃状。
而我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缸再普通不过的荷花。不知花瓣里的西王母在做什么。
另有一座神奇的钟表是“铜镀金写字人钟”。
铜镀金写字人钟这件钟表的最大特色是其下层的写字机械人。机械人穿戴着欧洲宫廷服装,单腿跪地,一手扶案,一手握毛笔。开动前需将毛笔蘸好墨汁,再启开关,机械人的头一边摆动,一边在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字迹工整有神。“八方向化,九土来王”,意味着世界各国都景仰清朝威仪,情愿归化,因此都来朝拜大清皇帝。
这件金碧辉煌的大型钟是西洋工匠专为进献大清皇帝而制作的。
钟表里的小人写字的时候会想什么?“不是我骄傲,论文化,在座的各位都不如我。”
很可惜纪录片里王津师傅修复的钟表,乾隆皇帝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那天没有展出。
相较于英国钟和广州钟,法国的则更简约时尚一些,以现在的审美来看,更加赏心悦目。多反映十九世纪欧洲科技的发展,有火车头轮船等工业革命的符号。形式也更为活泼,不仅限于表现宫廷生活。
快离开的时候,我见一个年轻人扶着自己奶奶,慢慢走过一座座钟表,细心给老人讲解。以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走到这里,静心观赏。
珍宝馆印象
去到故宫游览,除钟表馆外还有一处是一定要去的——珍宝馆。
顾名思义都是奇珍异宝,白水晶,红珊瑚,祖母绿,翡翠石。百年之后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光泽暗淡。当然,人家的形式依然美观,显示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追求。
走进珍宝馆的人不少,认真看的却不多。很多人拿着手机或相机一个个照相,照完就走。我很奇怪,想看照片网上不是有更加高清的吗?何必多此一举,劳民伤财的跑来故宫照相,却连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发个朋友圈,若真是这样可是辜负了百年前匠人的呕心沥血。
有一处围着最多人的是一顶凤冠,也难怪,这东西可能是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看到最多的影像了,是无数宫廷剧的主角标配。
珍宝馆里有一样东西一定要说一下,叫象牙镂雕多层套球。高15.5cm,球径5.2cm,比乒乓球稍大一些。
象牙镂雕多层套球牙球分为7层,层层可转动。每层镂雕14个圆孔。最外一层浮雕花树人物及亭台楼阁,内层均为星形及圆点状镂空装饰。
这种牙雕套球又称“同心球”,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据《格古要论》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3层套球,时称“鬼工球”。广州牙雕艺人在牙球制作上多有创获,套球可达数十层。乾隆时套球已达十多层,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当天展出的是广州民间作坊制品,高手真的在民间。
不知哪所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清一色的校服洋溢着朝气。他们穿梭在珍宝馆里,他们也是未来中国的珍宝。可惜这些宝贝们自己尚未意识到,只想着回去怎么写游记交作业。
走到大型玉雕展馆时,有个小插曲。我旁边一个游客“不怀好意”地问珍宝馆内的工作人员:“如果这些东西不是太大实在搬不走,恐怕北京也剩不下几件了吧。”语气颇有些轻慢。工作人员也不甘示弱:“我们北京故宫的东西不比台北的差”。还真像个护着孩子的父母。
介绍一座知名的大型玉山——会昌九老图玉山,一人多高——当然是指我这样的矮人——清乾隆年间所制。
会昌九老图玉山玉山以新疆和田玉料制作,完成于清乾隆五十一年。立体雕刻,以镂雕、深浅浮雕和阴线刻等多种手法琢成四面通景的山水人物图。山间的文人雅士有的在小桥上交谈,有的在亭台内对弈,有的在抚琴,有的极目远望,还有的策杖攀登。小童子们或烧火煮茶,或捧包跟随,或在一旁洗耳恭听。玉山正面顶部有阴刻篆体“古稀天子”四字,左面有隶书“会昌九老图”五字,亭子下部有“乾隆丙午年制”款。背面顶部阴刻乾隆御题七言诗一首。
“会昌九老图”描绘的是唐代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等九位著名文人和士大夫会聚于河南香山游宴的故事。清代琢玉匠师运用高超的技艺把这一引人入胜的故事设计成令人向往的优美场景雕琢在这件大型玉山上。整体造型古朴浑厚,图案极富诗情画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上为玉山的官方介绍,在我眼里只有两个字——凉爽。
两位老者边走边攀谈,身后跟着小书童,迎石阶而上,有凉亭一座。亭中几人下棋。水自上而下倾泻。苍松翠柏似乎迎风而动,生动有趣。那天天气本是很阴郁,一见这玉雕仿佛阳光明媚,水声哗哗,似有清风吹过水滴迸溅,我竟不自觉的抬手擦了擦脸。这玉雕的意境感真是极强的。一块完整的玉石每一部分都被“因势像形”的利用起来,宛如世外桃源的缩影。
时间跨越两百多年,感受却是一样的。
我们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保存和修缮文物?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木器文物修复者屈峰边雕刻佛头边说了这样一段话:
但是每个人对佛的理解,还都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行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行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沟通,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那没有什么价值。
文物的意义是什么?大概是传递百年前的喜悲哀乐吧。
注:文中专业文物介绍均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