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印记

作者: 陈恩智文学作品专栏 | 来源:发表于2023-05-03 17:39 被阅读0次
    贵州·陈恩智

            “月是故乡明,感时思故乡”这不是古人独有的情结。近些年,离故乡越久,就越发怀念故乡。故乡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市南部,在素有“中国珙桐之乡”的纳雍县辖区的一个小镇。旧时称“七甲大龙场”,现在叫法要简约些,以“纳雍龙场”和“龙场镇”被人们所熟知。

            窘困是故乡遗留在我们儿时脑海里的记忆。记得从我懂事,村里(指纳雍县龙场镇以扒村)便以“土墙房”“茅草屋”为主,每逢雨水旺季,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是常有的事。每每这个时候,许多人家都会忙活上一阵子,以便把锅、碗、瓢、盆布满整个屋子,防止雨水继续打湿地面或是被褥衣物。

            待天气放晴,由于村落地势低洼,四周还是一片积水的流淌声,哗哗哗的作响个不停。水流过处,村间小路一片泥泞,有些地方形成深深的积水,宛如一个大水潭,阻断路面,难以复干。这样的路面,成年人行走尚且吃力,上学的孩子们更是不堪言语。村里的孩子要从家里到达学校,需穿过这条小路,要撸起高高的裤子,穿上一双不太相称的大水鞋,以确保能够通过水潭不至于打湿裤子。

            现在少有那时候的水鞋,但以前水鞋确是家庭的常见物。 那时村里大约数百户人家,外出务工的人较少,像电视、电话、冰箱这样些电器,也很少有人家有。每到傍晚,村里有一台黑白电视的人家,挤满了前来观看的邻居,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至于电话、冰箱皆是后来村里才有的事物。现在想来,难免些许感伤。

            近些年,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国家推行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故乡的变化越发显著。以前的村间小路如今已是一条条平坦的水泥道路,登高眺望,犹如白色玉带贯通村际,好似一道亮丽的风景。

            更值得欣喜的是,现在的孩子上学无需经历那时我们过水潭、走泥路的磨难,大水鞋在新一代的孩子身上已成为遥远的古董。现在,学校有食堂,学生有午餐,而且全部由学校免费供给,这在以前是梦寐以求的。村里的“土墙房”、“茅草屋”也已然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大平房装点一新,彻底结束了屋漏的历史。

            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在村里几乎已经普及,有两部手机的人家过半数,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更是不胜枚数。老话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在城际高速、城际铁路逐渐增多,镇里有了高速出口,县里通了火车,出行更为便利,外出务工的村里人越来越多,经济来源越发广泛,生活越来越好,乡亲们嘴角都洋溢起幸福的笑容。村里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步入国家工作岗位的达百余人。部分缺乏劳动力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家庭,也都享受到了国家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渐渐摆脱贫困。小镇一改从前落后的风貌。

            镇里的小广场上,每晚都能吸引村里十几个爱好运动的大爷大妈齐聚,他们不时地跟着音乐的节奏感,笑呵呵地舞弄手姿、扭着腰儿,煞是热闹。这景致让这静谧的小镇充斥着现代都市流行的气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农村新景象,让人越发向往。

          (本文刊发于2019年8月3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原文标题为《故乡旧貌变新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印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jt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