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是从文先生在30岁的时候写成的回忆性散文体自传,主要记述了他1922年之前在湘西的生活。这本书前半部分写他的学堂顽童生活,后半部分写他在军阀混战的时代里,怎样从血淋淋的现实里一路走来,接受新思想后,他又是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就像从文先生在书中描写的一样,从此他投入了一所“永远无法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
从文先生说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回顾自己生命发展的过程,让读者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是对自己进行反思,借着这种勇气,打开通向未来的路。从文先生从不讲空洞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而是聚焦到“人”本身的情感、欲望和感受,聚焦最真最美的人性。在那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每个人都被混乱的时代主旋律冲击着,但我们从先生的描述中,看不到抱怨、愤怒,仿佛他经历的这一切磨难很轻松似的。
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曾在多次访谈中提及,《从文自传》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他从这本书里得到的启发是:原来一个人承受那么苦难的故事后,他还可以看到温暖,看到人性的美好。侯孝贤说自己后来的多部电影,都可以看到《从文自传》的影子。
汪曾祺先生在《山河故人》里,用很多篇幅提到老师沈从文。汪老说,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一如他为人的风格:质朴自然,没有刻意的修辞,没有华丽的描摹,简单的文字,却因为恰到好处的真诚表达,而产生一种打动人心的魔力。他的文字,如诗歌般空灵,如海水般深情,又仿佛是一股暖流,温暖着炊烟袅袅的人生。
沈从文的笔下都是小人物:身处冲突中的士兵、吊脚楼上的妓女、漂泊的水手、朴实的铁匠、狡黠的店主……他熟悉他们,理解他们,他从不用居高临下的口吻描述,他总把自己置入其中。沈从文早早就看过了生与死,在他悲悯的笔调之下,他们的渺小与悲欢,他们的挣扎或自保,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真实的人性:就算卑微,也能在这卑微之上生出美好来;就算跌跌撞撞,也仍然会热烈地拥抱生活。
跨越近百年的时空,沈从文的作品依旧在打动一批批读者。他的文字不但带来真善美的感受,还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微妙,教我们体会人性的温和与包容。因为人性是永恒的,它就存在于生活之中。从人性出发,才可以真正理解与宽容,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