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儿童,为了把他们从精神生活的危险中拯救出来,需要做与当今不同的事,首先要向前迈出关键、重要的决定性一步,那就是改变成人。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国庆长假期间我和闺蜜相聚,问到她儿子什么时候大学毕业,她叹了一口气说,放假这么长时间儿子就没有主动联系她,最后还是她忍不住打了电话过去问候,结果问到一个消息:儿子有两门功课挂科失去了补考机会,有可能毕不了业。而在这之前儿子什么也没告诉她……
两天后,另一个好朋友在微信上弱弱地问我:你是做教育的,我向你请教,我女儿今年大四,国庆长假回家呆了两天,哪里都不肯去,就是躺在家里看手机。她说自己学不下去了,想退学,现在很抑郁……曾经这个孩子一直是传说中的学霸,一路读的都是所谓的名校。终于考上了响当当的名牌大学。如今却面临肄业的困扰。
今天,学校的心理老师给我发了一条小区微信群聊天记录,得知学校一个男孩子可能因为和家里人闹意见,心情不好,爬上了楼顶,被小区管理员看到,赶紧通知父母想法让孩子下来。一看到这样的信息,我的心就揪起来了。马上向集团报告事情,同时也和德育主任及班主任联系。根据集团的意见下午就安排德育主任协同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去这个孩子家做一次家访,了解具体情况。下午两点,三个人去到孩子家里,根据心理老师设计家访提纲进行了详细的访谈。了解到孩子从小是外婆带大,非常溺爱,所以养成了任性的习惯。只要有一点不能满足他的心意他整个人就不好了。在学校里对同学也是非常暴力。沉迷游戏,完全无心向学。上学期还休学了两个月,父亲带着孩子去旅游。回来后没有见到变化。三位老师整整在他家两个半小时的引导和帮助,但是家长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其实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为难之处,作为孩子监护人的父母都不能正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甚至父母自己还不曾觉知自己的盲点,严格来说父母自己都是需要引导和帮助的患者。这比引导孩子还难。
昨天刘根平主席在校园长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没有尊严的教育,正在制造无数心理患者》。身为教育人,真真是感到了这个职业的“高危”。为师不忘童年梦,常将师心比生心。在育人的过程中,不能有一丝闪失。一个班只要有一个难管的孩子,对老师尤其是对班主任而言简直是灾难。因为这些特殊孩子表现出的各种特殊需求不是我们普通老师可以满足的,我们太无需要像加拿大学校里的那些专业的特殊教师了。他们可以从特殊学生身理、心理等方面给予合适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成长。
近来有关孩子轻易放弃生命的事也时有耳闻。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出现过今天这样的教育困境。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的人数微乎其微。高考完撕掉了课本的图像还印在脑海。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外力驱使下被迫学习,被迫选择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从来没有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且就连在班级考试位居前列的孩子也少有成就感,他们总在担心被后面孩子追上来。强调竞争意识,定期排名排位,这些基本成为今天教育的现状。作为人发展的核动力“主体性”集体丧失了。这是教育最大悲哀。
无心向学,无力求学,学力枯竭,这些现象背后本质是什么?作为生来就是爱学习、会学习的人什么时候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能力?生命主体性的丧失使生命失去成长的力量。生命主体性因什么而丧失?被强加的外在意识过度控制和过度奴役,鲜活的生命能量几斤枯竭,谈何成长?要恢复生命的主体性,只有回到生命的起点处,充分尊重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差异性,给予每个生命应有的尊严,“信,望,爱”是激活生命成长的动力源。
那些外在的强大干预生命自由自主自然生长的力量来自何方?多半来自成年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人上人,独独缺一颗平常心,让孩子自由生长为最好的自己。对于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都有自己内在成长节律,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充分激励,尽力扶持,给予鼓励。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成人改变,孩子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