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突然之间对于我们不再无话不谈? 我们会理解为孩子长大了, 有自己的心思了... 那么,事实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01 孩子5岁。父母很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有一天爸爸有空,带孩子去某个旅游景点玩爸爸:你想吃点什么? 孩子:随便 爸爸:总有想吃的吧,你说出来吧! 孩子:冰淇淋 爸爸:这种天吃冰淇淋?(可能意识到要遵循孩子)好吧好吧,去找找吧! 买了冰淇淋以后,找车准备回去。可是时间太晚了,基本没车了 爸爸:就是你,非要吃冰淇淋,搞得现在车都没了。(问一次车,就骂一次) 孩子:……(不知道说什么,冰淇淋拿在手上不敢吃,就化在手上) 【究其根源还是“不尊重”,不给他表达的机会,不试图去理解他的想法 】 02
场景2:孩子8岁。父母在外地工作一周回一次家。安排好孩子吃饭和作业监督的问题,让他连续1周独自在家。孩子晚上把家里的灯开通宵才敢入睡 来他家做客的姐姐:你一个人在家会害怕吗? 孩子:有点…… 姐姐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父母。 父母(问孩子):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吧?男孩子怎么会害怕?你在家睡觉不用开灯的吧? 孩子:嗯…… 【能和父母争吵都还算好的,当孩子放弃挣扎后,他就选择远离父母,找一个他们打扰不到的环境,拒绝沟通】 03
场景3:孩子12岁。父母觉得孩子比较重要,安排好工作在家照顾孩子。孩子读初中了,成绩倒数,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假装做作业的样子,一天不和父母说话 他家的亲戚:可能孩子在和父母的沟通上有点问题,有没有想过换种方法?比如送他去两周夏令营。 父母:他不会想去的,他怎么可能会想离开家里。 他家的亲戚:……
【他们总以为自己懂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意识到“我说的话不重要”父母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04 现代观念认为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培养富有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孩子,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和成长 因此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励孩子、诱导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效果,命令的方式应慎用,绝对不能滥用,喜欢下命令的家长总是强迫孩子做事情,不但不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反而会有很多弊端 06
1.容易造成亲子隔阂
2.有事多商量
多沟通,有效倾听比单方面说教要好,引导是树立孩子价值观的关键时刻 3. 有错多引导 让孩子在纠错的同时拥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4. 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 允许孩子犯错,而不是一味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告诉他自己的行为有多糟糕,这样孩子会有很挫败的感觉,引导孩子正确的做法,比提醒他自己有多糟糕要有意义的多
07
学会以下法则,你就掌握了科学养育的所有捷径 (1)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孩子有安全感,才会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懂得在第一时间学会保护自己,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一直徘徊在肯定与否定自己的边缘。 (2)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父母的言行“非黑即白”会让孩子产生盲目自信,自我否定的判断,过于夸奖孩子:你真聪明,你真笨!平时要杜绝这类话,要从行为叙事中肯定他的言行,而非本质上的赞扬或夸奖“我看到了你帮助了你的小伙伴系鞋带,你很愿意帮助别人是吗? (3)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我看你还能咋地?”父母经常说出这种话,会让孩子不断试探自己的权威,甚至因为权利和控制把孩子推的很远很远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你是否经常打断孩子说话 (6)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 是否你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在玩手机 是否你说什么已经没有了威信 因为他们感觉这很不平等,觉得你说的和做的并不一致。 (7) 求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问问自己想培养出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还是我们的“复刻版” (8)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惩罚经常伴随奖励同时出现,一旦上瘾有用,孩子就会出现能力失常,情绪上升的局势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引导孩子学会负责任的决定,会让孩子知道做事的边界在哪里,这里拒绝说教!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从小树立原则,是融入社会以及群体的重要原则,避免犯罪与过度满足行为,不不可小觑,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忽视,父母的每次教授,孩子的心智就会+1分
(11)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家 保持孩子的安全感满满,能够让孩子对自己期望得到的事物做以正确的判断,而非否定自己,有能力的事情,也会因为自卑而错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