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是说情绪为一套心理系统,是对内、外与情景相关的信息进行评估,以决定其是否满足个人动机需要的体验,满足则喜,反之则怒。当然喜和怒均有程度上差异,这取决于个人动机满足度,存在差异就在所难免了。结果显示针对情绪的研究结果非常难于统一,更不要说文化对情绪的影响是非凡的了。文化心理学家吕坤维对存在于中西方之间人之情绪的差异性研究结果体现在其所著《中国人的情感》一书中,表述清晰,著书风格新颖,别具一格,阅后收获不浅,值得一读,周小东推荐之。
作者形象化将情绪/情感比喻为一条长河,情绪的长河。中国之“情”关注情感江河的上游(从何而来?),而西方理论则关注其下游(向何而去?)(P330)。作者非常欣赏海伦·波特对这一差异的解释:(差异)可能起源于欧洲哲学自始就对情感与自我带有过分道德化的看法,而中国哲学则抱有一种审美式的态度有关。其实情感的自我体验是感受性的,而非理性的。中国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中对称性的认知,体现了和谐、同感共鸣和心与心的交流体验。相比之下,西方擅长于使用非对称性、非关系性认知。在人际关系联系紧密度的观察中作者提出的是“对称性与关系性认知”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基本上可以解释中西方文化心理学方面的差异基础。当然,这一理论也来源于艾伦·菲斯克建立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可以用四种关系来解释各种社会关系,并同时对应于四种测量尺度:①共享同当(communalsharing)特点是群体成员浑然一体,不分彼此,分化程度最低;②尊卑上下(authorityranking,也可以翻译为权威排序)特点是以阶层、层级划分出群体成员,分化程度略高于共享同当;③平等匹配(equalitymatching)特点是群体分化的标准是交换之公平与平等,恰似“铢两相称”的交往内涵,人群分化程度更高;④市场定价(marketpricing)特点是符合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功利主义为中心去权衡和算计,如:考量成本和收益之比来决定个人行为。
那么,中国人的群居观念、宗族主义,集体主义行为,顺大流以减少风险的处世态度决定了社会关系中加强关系、纽带和模糊处理纷争的方法,非常明显是从上述①→②→③→④开始依次优先选择的社会行为,带来的心理满足感,继之出现的情绪/情感体验也就与西方人产生了差异。因为西方社会关系的处世方法在选择手段的顺序上与中国人是相反的。我们反复被强调并灌输西方的“契约精神”、“公平”、“正义”等概念不正是所谓的“平等匹配”和“市场定价”的模板吗?这正好凸显西方的个人功利主义需要“公平、正义”来维持社会秩序。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集体主义思维认知有时在处理纷争是模糊化了的,比如大家庭聚餐谁吃得多对整体不会造成影响(共享同当)。只要这个大家庭吃饭前有长辈已就坐于上排,就已表明长辈可以优先吃饭了,此时其他人可以随便吃喝也不会影响群体和谐了(尊卑上下)。如果群体就餐,来的客人只可以得到等量的免费食物,如大公司员工聚会,由于之间的关系构成是“平等匹配”,那么,您想吃到比别人多的食物,就需要额外付费。我们继续看看在餐馆就餐,所点5元的菜和20元的菜在不相识的客人之间就不能随意交换,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市场定价”现象,彰显个人功利主义原则。在上面的四个关系中相对应的、个人体验的满意度就会随着人际关系紧密度的不同而出现差异。随之而来的,中国讲究“和”而轻视西方的“爱”;讲究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哲学;道家的隐匿修道人生观;佛家的出世之“空”的观点等等。其实带来中西方爱情感上的认知差异,就可以归结为是否倾向于整体性对应分析性、联想式对应规则性、模糊和内隐编码对应外显编码以及自动联想整体加工对应费力反思加工的思维系统。
作者发现有些学者的观察结果提示了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偏好整体式思维;个人主义文化(如西方)偏好分析式思维。他引用柯克·施耐德的话说: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运用“和”的机制以取代那些极端化趋向,因为源自后者的选则已为人类写下了太多苦难的篇章!在研究中国人情感的过程中,作者还发现自由如果与情感协调发展的话,情感便可以随性展现。这种随性展现是真我与创造力的特征。道家思想认为摆脱认知控制是激发情感创造力的灵丹妙药。在中国,推崇自由的思想是道家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回归自然”的理念旨在重归原初的纯真情感,比如这种“纯真”的情感体现在见到小孩将要掉下水井激发路人施救的原始冲动。如果这位路人不是依其“最先出现的救人冲动”,而是停下来思量该不该去救这个小孩,那么这个路人的原始情感就受到了认知的控制,失去了固有的道家所谈及的:静虚状态。这也说明了真实、创造、随性和自由交汇融合,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发现在精神科临床上有些存在有情绪/情感障碍障碍越严重的病人中,他们在处理社交和情绪信息时就越需要依靠缓慢、费力的反思加工的思维影响。
作者仔细探讨了中国人社交活动中女性“撒娇行为”和男性酒桌上“喝花酒”现象中的情绪特点以及原因分析,独具视野。总结到中国人在亏欠人情后所出现的三种可能结果:①即刻回报;②尽可能延迟回报;③终身不回报。总是力图寻求把回报亏欠的冲动延迟成感激之情,也希望这种感激之情能够缓和因延迟满足而生成的受挫、焦虑、抑郁等不愉快的情绪。
中国人有关情绪的描述至今仍不能统一观点,对概念的解释也做不到完全一致。作者发现中国古籍《礼记》有描述情绪的词有:喜、怒、哀、惧、爱、恶、欲。《荀子》有: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庄子》有:恶欲、喜怒、哀乐。
就是阅完吕坤维所著《中国人的情感》,还是无法全面把握和认识情绪/情感在中西方之间的完全差异,也只能从一个方面窥见一斑而已。针对情绪的研究和观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影响因素众多,关键在于分类和概念上的不统一,难以形成共识。但是,吕坤维所著《中国人的情感》仍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周小东2022年5月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