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梅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位女性朋友,居广州,高知,85年生人。老公比她大8岁,在广州经营着一家外贸公司,身家过亿。
我本以为像她这样的女性,是根本不会去触碰所谓的“女德班”的,没想到她还是去了。不但去了,她还频繁地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各种关于“女德”的言论,让人看着心好累。
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和她聊聊。于是趁着此次去广州,特意约了她喝茶。一番叙旧下来,我问她,为什么选择去学习“女德”?你觉得学这些东西真的对自己有帮助吗?
她说,起初她也是不相信的。老公生意忙,脾气又暴躁,不仅常对她大吼大叫,还借口生意应酬经常不回家。
她心里气,但是她又没有勇气提离婚。她大学毕业就结婚了,老公把房子和车子都准备好了。和周围同学朝九晚六租房挤地铁的生活比起来,她觉得,自己宁愿忍受精神上的委屈,也不愿忍受物质上的匮乏。更何况,她的背后还有一大家子娘家人依附着她的老公。
物质丰盈的生活过习惯了,离了婚,就等于把她打回了原型。人们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概说的就是这么个理。
艾梅之所以上“女德班”,也是被邻居大姐拉着一起的。那大姐和她的情况差不多,其老公做地产生意,常年不回家,偶尔回次家,也是和妻子分床睡。
在知道了邻居大姐的情况之后,艾梅至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婚姻里唯一受委屈的人。
不离婚,不敢独立,如果再不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她恐怕自己最后会发疯!
“上了女德班,我找到了许多‘同命相连‘的姐妹。大家在一起上课,没有课的时候就互相约着一起喝茶,相互开导对方。对于我来说,和‘女德班’的姐妹们在一起的时候,至少我是开心的。”
我试着委婉地劝导她,你还年轻,以后的人生路还很长,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如果离婚,让自己独立起来重新选择,也许你会过得更快乐?
她摇摇头,对我说,你没结婚你不懂,婚姻不是谈恋爱。谈恋爱的时候你可以要爱情,要浪漫,要对方为你一心一意;但是在婚姻里,你要的是安稳,是物质的保障,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物质保障的日子,再美好的爱情都会变质。
艾梅说她已经30多岁了,在她看来,她已经不可能从头再来了。她在权衡着自己人生的风险,如果选择离婚让自己重返职场去和一帮20来岁的小年轻去PK,她一没那个勇气,二也拉不下脸面。与其把未来置于惶惶不可终日的不确定当中,倒不如固守好自己眼下的婚姻,最起码她可以不用为物质发愁。
退一万步讲,就算她想离,她的娘家人也不会同意让她离。她的弟弟妹妹都在她老公的公司上班,如果离了婚,弟弟妹妹的工作谁又来保障?
而她需要做的,只是按照“女德班”老师所讲授的那样,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丈夫,并相信终有一天,自己的忍耐和付出会令丈夫回心转意。
我沉默,亦不再劝慰她。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去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财富,可以使我们更加有底气去等待和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最起码,当我们在遇到喜欢的人时,我们可以不用顾忌物质上的匮乏而委屈自己的人生,也不需要因为旁人的束缚羁绊而选择依附于他人。
更不需要把所谓的“幸福”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德行感化”上。
因为对于不知感恩不念情义的人来说,“感化”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及时离开和止损才是。
(2)
小雨是我认识的另一位在学习“女德”的女性,今年26岁,年轻美好得令人嫉妒。
其实不仅是小雨,她们班上还有好多和她年龄相仿的女性,单身,未婚,学历普遍不是很高,初中以上专科以下。
我问小雨,像你们这样的年纪,为什么会去选择学习“女德”?考虑进修一两门专业课或是多考几个证书出来不好么?
小雨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月牙,很好看。她告诉我,那些和她一样去选择报名参加“女德班”的年轻女性们,你以为她们真的是去学习所谓传统的那一套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么?
上“女德班”的女性们,其实没你们想象的这么傻。
小雨说,她身边大多数像她这样学历的女孩子都来自农村家庭,还有弟弟在上学,来城市里打工最多也就是做个饭店里的服务员洗碗工什么的。如果最后能够嫁给一个比她大、颜值适中、哪怕是专科毕业、但是有房有车的小老板,从此不用再做伺候人的活儿,她就觉得已经突破了她所处的阶层了。
而在小雨眼中,她所认为的那些有钱的男性们,是不太会去选择那些有上进心的事业型女性的。小雨告诉我,“女德班”的老师们总说,那些事业成功的“优秀”男性只喜欢那些听话,顺从他们意思,会老老实实持家主内,能给他们生儿子的女性。而对于那些有着高学历喜欢谈论女权和自由的女性,在那些男人的眼里,他们觉得相处起来太累,成本太高,其实并不值得。
我突然间觉得心情有些沉重。出于朋友的道义,我向小雨指出,女孩子还是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多学一些能够傍身的技能,会对自己比较好。
小雨反驳我说,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能在短时间内帮她赚到供弟弟上学的钱吗?能让她后半辈子衣食无忧吗?那么多大学生毕业了都还找不到好工作呢,她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短期内看不到成效的事情上面。
而在“女德班”,老师告诉她们要学会宽容大度学会忍耐顺从,她认为这些对于她来说接受起来一点儿也不困难。只要忍一忍自己的脾气,顺着男方的意思,就可以换来自己下半辈子的锦衣玉食,她觉得这笔交易还是划算的。
我竟然被小雨的这套逻辑反驳得哑口无言,这大概就是城市里那些高学历高颜值、从小到大一路很顺利很幸福的女性们难以理解的底层女性最真实的心底写照吧。
对于那些不愿意工作、没能耐自己养自己的女性,如果只是学会怎么迎合男人,就可以安安心心在家当全职太太,她们是一百个愿意的。
人家要物质就行了,别的都不太需要。
原来,我们都认为那些上“女德班”的女人们很蠢,但其实她们只是在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捷径而已!
可是我仍然想用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写的那句话送给小雨: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3)
我写公众号的时候,后台有一位朋友问我:因为自己已经不是处女了而感到自卑,怎么办。
那一刻我深深觉得,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精神枷锁,早已经不是开几家“女德班”训斥几句女性要“绝对忍耐绝对顺从”那么简单了,这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压制,是绵延而长久,甚至深入思想和骨髓里的。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常常会从父母长辈口中,甚至不乏一些所谓的情感专家那里听到如下的言论:
“女人超过30岁不结婚就是异类。”
“离婚的男人是块宝,二婚的女人是根草。”
“女人读书工作都那么拼干什么?最后还不是一样要嫁人?”
“为了孩子,忍一忍吧,别离婚了。”
大龄单身女性不结婚、谈恋爱的次数过多、甚至离过婚,会被周围人暗暗给打上各种有色“标签”,甚至那些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人还想要帮助她们扭转思维,令其走上“结婚生子相夫教子”的“正轨”。
我们也常常会在网上或是某些公众场合,看到正室手撕小三的戏码。正室大骂小三“不要脸,狐狸精,勾引我男人”;小三回怼:“明明是你没本事留不住你男人,却来怪我?!”
男人出轨错全在女方,怪老婆没本事怪小三不要脸,唯独男人没有错?!
百度上随手一搜有关“富豪相亲”、“平民相亲”,男方要求女方是“处女”的还真不少。
大清亡了一百年了,但是遗留的“思想毒瘤”却远远没有根除,反而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包装下,死灰复燃!
究竟是谁在“物化”女性?!
在网上被曝光的辽宁抚顺“女德班”,其开办者康金胜和其哥哥康金利自己承认,早年并没有好好上过学,还混过黑社会,直到被“传统文化”所感化,继而开班宣讲。
而前段时间轰动网络的“女德大师”丁璇,其“金句”里不乏“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家暴是为了女人好”等等言论,也被爆出其只有初中学历。
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初中学历不能有所成就,也不是说浪子不能回头,但是这些所谓的“传统文化大师们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成就确实耐人寻味。
正如我在前文提到过的两位朋友,艾梅告诉我,她在广州参加的那个“女德班”,来上课的大部分都是企业家的妻子。而据调查,艾梅所在的这家“女德班”,背后的赞助商正是当地的一家企业家协会,她们当中不少人的老公正是这家协会的成员。
而小雨选择学习的这家位于北京的“女德班”,则更多地有偏向性地选择招收年轻漂亮的未婚女孩子,教育她们多金事业有成的男人都偏向选择什么样的女人做老婆。而小雨也给我展示了,她最近正在读的一本名叫《妻子的荣耀》的书。
“只要上了这个班,将来就能找到一个好老公!”
小雨如此满怀期待地告诉我。
(4)
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里,描写了一个穷人家的女儿曹七巧。她原本漂亮活泼充满了生命力,但却为了过上好生活,经由父母做主,嫁给了身处上流社会却身体残疾的丈夫。由于出身低微,七巧被所有人看不起,又因为丈夫是残疾,她的爱欲也得不到满足。
日复一日的生活终于把七巧折磨得变态,终于等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她又反过来对自己的子女和钱财有一种疯狂变态的控制欲。她破坏儿子的婚姻,把儿媳折磨致死,破坏女儿在女婿心中的形象,最终亲手绞杀了女儿的爱情。
张爱玲用她的笔触,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身上一种相通的东西。原本以为,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女性,应该会比张爱玲那个时代的女性们要幸福,最起码当今社会对于女性要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宽容,机遇也更多,至少她们可以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只可惜,却仍然有一些人,无论是出于无心还是有意,总是在用一些精神上的束缚来试图控制女性、物化女性,压抑属于她们自身的人性和价值。
而最为可悲的是,那些受到精神压制的女性却怡然自得,认为自己是在“救赎”她们的婚姻,“感化”她们的丈夫,借以希望浪子得以回头。
其实到最后,除了能够感动她们自己,她们谁也“感化”不了。
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么没有谁可以救赎我们。
或者说,如果她们自己本身都没有意愿去努力走出自己的困境,那么谁也无法真正帮助到她们。
这其实不是社会的悲哀,而是一部分女性的悲哀:一部分没有勇气去努力改变,却还要用所谓的“美德”去美化这种悲哀。
这些女性们疯狂自虐式的歧视,在她们年轻时遭遇丈夫暴力、家庭歧视之后,用她们的顺从和忍耐把痛苦强压到心底,等到她们终有一日“媳妇熬成婆”,却和曹七巧一样继续歧视同为女性的儿媳或女儿。
可怕的不是男人瞧不上女人,而是女人本身觉得自己卑贱。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成之后,还万分欢喜。
其实,奴隶们若要摆脱苦难,除了自救,别无他法。
后记:
其实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心情是沉重的。
在我们占据道德制高点去评判那些选择相信“女德班”言论的女性们,告诉她们应该擦亮眼睛,敏锐地去辨别去筛选去剔除糟粕时,我们又有谁能关注到她们选择相信那些所谓“谬论”背后的原因呢?
重要的不是去选择相信什么,而是那些促使她们选择相信的原因。
其实这个社会对于女性来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因此,写下这篇文章,并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只是想客观地把这些女性们最真实的内心呈现出来。你可以笑她们痴,嘲她们傻,但请不要忘了,在我们如今这个社会,像她们一样的女性,仍然还有很多。
注: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均为化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