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转眼到了年中,日程一天比一天忙碌,就连最中意的阅读,也只能忍痛割爱地选择一些“苗条”的作品。“这本我能看完。”——至少在心理上没有太大的压力。
但,它是个“意外”!
将近500页的超厚身材;
一个系列故事中的第五部(一共6部);
不仅书厚,书中人物更是多得像满天繁星。
这本书就是《清明上河图密码5》。虽然违背了自己的选书原则,但阅读的过程真心酣畅。甚至读到了对时间没意识,一心跟着作者设下的棋局,亦步亦趋。

书的作者是冶文彪,70后。据说是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迷恋上了《清明上河图》,从此立誓要创作出小说史上最庞大的推理布局——《清明上河图密码》。整部作品历时五年构思,五年创作,前后十载。分为士、农、工、商、兵五大群体,我们今天说的就是其中的第五部——农。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清明上河图,但你了解——
它的全长吗?
画上有多少位人物吗?
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吗?
……
我也是因为接触到《清明上河图密码》,才了解到这些:
清明上河图,以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为素材,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人生百态。作品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共有824位人物。这幅看似太平盛世的传世名画,在完成之后不久,金兵就大举入侵汴京城,大火焚城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从此一夕扫尽。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才让作者萌生出从画作找端倪的灵感,逐步搭建起如此恢弘的作品布局。
关于阅读体验
作者说:清明5是一把缓缓打开的折扇,依六十四卦合成为一个扇面。不打开最后一页,难以获取其真颜。

相信很多朋友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这种感觉:
看完第一章,不错,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王小槐,到底是谁杀的人呢?
看完第二章,怎么还都是想杀王小槐的人,到底谁是凶手?
看完第三章,这……还有没有完……
第四章、第五章……相信到这里就有人失去耐心了,或翻到最后直接看大结局,或者弃书后到豆瓣上留言说:这部写得太烂了,根本读不下去!
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先问一个问题:玩过俄罗斯方块吗?
当然!
哈哈,那玩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感觉最过瘾?
是不是堆了一叠的方块,就等出现一个4连串的长棍,然后一口气消四层?
那时,等待的感觉是越来越焦灼,而时间越长,形势越危险,长根的出现就越能带给我们“爽”的感觉。
读这本书,也一样。
如果你在看到前面3、4章时,控制不住地翻到了最后,然后发现了“原来如此”。好了,一个故事结束了,至于中间具体发生了什么,即使再回头看过去,也会失去原有的味道。
就像少了长棍的俄罗斯方块,还能像现在这么有趣吗?

也许有人会说,前面六十四卦的铺垫真心太长了,而且很多人物都只出现一次,就没有后文了,真的有必要一点点看到最后吗?
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运动。
我的私人教练曾说过:要想有效果,每次训练前至少要持续30分钟以上的有氧预热,才能进行相应的无氧塑形。
所以,每次我都要在跑步机上“无聊”地尬跑上好久,才能进入“有效训练”阶段。也正因为这样的安排,才会有第二天的全身酸爽来提醒自己:你的付出有效果了。
偶尔,我也会趁着教练不在,偷个小懒,跑两下做个样子。结果不是肌肉拉伤,就是没有酸爽的感觉。就像直接跳到最后一章看结局,不“酸爽”是肯定的了。
六十四个人,六十四卦,归于一象,所有前情中看似无关的人和事,都在大格局中实现因果相连,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瞬间上升到了极致。
关于心魔
此本的主题是“农”,自然会涉及到很多古代的农技、土地制度等。宋代农民的各种命运,以至于家族的兴衰起落,在整个清明上河图的大背景中,跃然纸上。
垦荒、溲土、耘田、犁地、施粪、播种、锄草、浇溉、收割、碾砻、贮藏……
还有造酱、制腊脯、溉冬葵、嫁果树、造农器、造饧孽、贮皂荚、缚笤帚、养蝉织布……
至于仓子、揽子、斗子、乡书手……这些古代的农业官职,瞬间将我们带回到那些前朝往事中。

从表面上看,小说始终在描摹画作中的图景,而事实上,作者写的是人心。
无论是“你可怜,我可怜,同根何苦更相残?”“杀人一句寒,思亲半生哀”,还是“赤子心,赤子情,奈何翻作夜孤星。”“人人尽道善心好,几人曾得善心报?”。已放下心魔的“相绝艳青”通过每人之口,传达劝解之语,不仅解开了剧中人的心魔,更是让阅读中的我们,感受到每个人物极其细微的心理变化。
芸芸众生浮世绘中,你又会是哪一个?

结束了这部巨著的阅读,我不仅掩卷沉思。
不仅因为作者精妙的构思,环环相扣的设局,代入感极强的细节描写,更是沉浸在酸爽的体验中,久久无法自拔。
也许,所谓优秀,大抵如此吧。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