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

作者: 腊梅5朵 | 来源:发表于2024-08-09 07:38 被阅读0次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

    打小母亲就给我们讲,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要鹊桥相会。记得儿时夏天,晚上在院子铺一张凉席,我与二姐、妹妹躺在上面,晚风拂面,树影深深浅浅,萤火虫忽闪忽闪,四周蛙鼓虫鸣。夜空看起来十分通透,一弯月亮已偏西,星光更显得明亮。

    我们躺在凉席上,好奇地仰望浩瀚星空,繁星点点。我试着数星星,越数越多,总也数不尽。密密麻麻的星星,汇成了一道银白色的河横贯长空,妈妈说这就是银河。牛郎星和织女星分立两岸,异常闪亮,遥遥相对。 妈妈坐在小凳子上给我们扇风,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当时似懂非懂,后来看小书才知道了完整的故事。

    七夕节有多种习俗,各地也不尽相同。我们西安有“穿针乞巧”,也叫“斗巧”。《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唐代诗人崔颢也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可见此习俗由来已久。这天,女子一手拿着丝线,一手拿着排列的七根针,对月连续穿针引线,比谁的速度快,获胜者称为“得巧”。

    稍大一点儿了,我和二姐手上也拿着一根针和细线来进行比赛,一起对着月亮试着穿线,我没有二姐手灵巧,总是落后。

    印象最深的算是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最早是为了祭祀,据说到了宋代习俗发生变化,七夕这天人们要吃巧果。《东京梦华录》称之为“笑靥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母亲很会做巧果,七夕那天,她先将几勺白糖、酵头放在盆中的温水中溶化,然后和入面粉,打上几只鸡蛋,拌匀揉捏成一个面团,看上去光滑圆润。盖上干布,待面团醒发好了,便拿出来揉匀。面揉得时间越长,做出的巧果越好吃。

    母亲用擀面杖把面团摊薄成一张大大的面饼,接着用刀切成一到两寸长的条形。她不用花形图案的榼子,也能捏塑出好几种花样。最擅长的是捏“蝴蝶结”,在小长条中间划一道口子,对角一个向上一个向下穿过口子,一折一翻即成了,而我只能捏成弯弯的月亮。

    在大铁锅里烙巧果,最讲究火候。用芒种时收割上来的麦秸烧火,火的大小容易控制。此时炊烟袅袅、时弯时直,母亲在锅里倒上油,待受热均匀后,把巧果放入锅里烙。只见巧果微微膨胀,过一会儿,将它们翻个身继续烙。如此反复,巧果渐渐成老黄色,焦香气愈来愈浓郁,香喷喷的,馋得我流口水。

    巧果出锅后稍稍冷却,我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那几个月亮形状的巧果,先吃起来解馋。巧果脆香有嚼劲,淡淡的甜味立刻化于唇齿间。

    晚上,院中早已摆放好小桌子,巧果配上西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妈妈摇着蒲扇驱赶蚊子,我们姊妹几个与妈妈一起品尝着。我天真地认为,“巧”与“桥”读音相近,吃巧果可以帮助搭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那种开心劲,至今依稀记得。

    如今,我也会做巧果了。虽然用模具和烤箱做巧果省事,但我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因为那是原本的老味道,更是母亲的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夕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sh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