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这篇文章标题的时候我问过自己很多次,我还会写东西么?很多所见所感一旦到纸上就寥寥无几,学生时代写的不多,到了大学写的更少,工作就更不会写了,到了互联网时代或智能手机时代眼睛几乎被碎片文化覆盖,要么眼睛在电脑上,要么就在触屏上,真的就像黛玉进贾府所说的一样:从读过两年书变成识得几个字,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书生气去哪了?
工作几年,真正读过也没几本书,遇到的是无数的官方邮件,遇到无数的订单合同及各种奇葩单据,想过各种心思和idea来应付工作上的各种纷扰,事后给自己找个理由说可以歇歇,于是拿起手机各种戳,直到WIFI变弱,电池报警,方能放下洗洗睡,第二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年轻人如此,小孩如此,老年人也丝毫不弱,我们是否有时间静静的与书本处一会儿,如果条件可以,屋里阳台摆张小玻璃桌,自制一杯柠檬水,沐浴晨光的同时,置一本喜欢的书在桌上,细读几页,期待与另一个世界的人和事交汇,或者三朋四友在暂时遗忘互联网的同时与周边自然亲密接触,可能有人会想,这样那有时间,休息睡觉的时间都太少,大家都明白,正常工作8-10小时,剩下的7小时留给床,其他时间呢,可能都留给枕边的手机了,或着买来的书本过目几页,便置一边尘封,这也许是国内手机大卖的最终原因之一,比起欧美国家的人群,那些有钱且待遇颇丰的欧洲人,按键机才是他们流行的工具之一,此前看过一则各国每年的阅读量的数据,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中国不足5本,但如果比起看手机的时间,不用想我们国内可能都是NO.1,我自己都是手机患者,每每坐车,公交,地铁全是一片低头族,拿出书会被人看成装X行为,甚至被说成作,不看手机都觉得不潮流,其实我们内心里人人会崇尚美好,好的文字,好的图片都会相互分享,然后是转发再转发,甚至出现无限接力,但有多少是看书中得到的,有多少是自己心得写的,少之甚少,全是新闻和作家所供,离开学校这么久,试问我们还记得几篇古文,会呤几首唐诗宋词,少时的金戈铁马,如今的中年白发,回望身后,空空如也,感觉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失落,有时候拿起笔想一抒情怀,久久停留在文字第一行,全是零头剧本,却苦于串不成章,博人眼球的冷笑话和段子各种社交APP总是成为打发无聊时间的主力,从不会是书本和自然.
书生气各自的寻找和停留的方式不同,个人比较喜欢董卿节目,如《中华好诗词》.,让人回味少时的浮想,喜欢娱乐圈周董,词有古典韵味的中国风,喜欢柴静的《看见》,对新闻事件可以有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喜欢余秋雨的《泥步修行》,可以先明暮年后的困惑,
各自寻找各自骄傲,写到这里,也许修炼不够,虽文字杂乱,但也希望借此勉励自己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