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朋友来北京,我带他们去玩的路线都是:天安门—>故宫—>景山公园—>北海公园—>什刹海;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北大—>王府井;八达岭—>鸟巢—>水立方—>南锣鼓巷—>鼓楼。
但是这些地方去多了便显得无趣,城市里的景点大多大同小异。要么是建成拍照留念处,要么是建成购物消费区,偶尔见着能体现景点本身特色的冰山一角,又都被人头占领,实在是乏味。而户外则不同,一方面大自然创造的景致绝非人类可以模仿的,假山假石终敌不过自然界无意间的创造,另一方面在户外遇到的人自然是热爱户外的人,大家都是冲着挑战未知去的,和这样一群热爱生活的人交流,一周的乏闷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巧的是,竟在车上遇到上次去芦芽山的大叔大婶(虽然我都没认出来,但他们却一眼把我们认出来了,可能是朋友着装太出彩,装备太大件)。我自知自己并非乐观之人,有聚就有散,那就不要过于欢喜相聚。我也不愿留意身边错过的人,若注定是浅薄的缘分,少些留恋,也就少些感伤。所以每次出游遇见的人,于我,都是陌生人。但身边总有人点亮我狭隘的世界,他们热情真诚,珍视缘分,关切他人,每每与他们相较,就自觉黯淡无光。
最近在看《人间失格》,“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虽然内心很抗拒承认这一点,但我又何尝不是那个“胆小鬼”呢?太过渴求美好,反而容易陷入失去的恐惧之中,患得患失,和人相处总是徘徊在信任和怀疑之间,所以总是一无所有。
但让我更为挣扎的是,读完手札的老板娘依然认为,“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这世界越发可笑了,人的内心和他人的评价,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
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我曾笑话过“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但越与人交,对这一点认识越深刻。“人皆作之”,扯下那块“遮羞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越发寡淡,我竟是不知,何为真何又为假。虚虚实实有时候让人了无生意,但自己却要强作欢喜,真是可笑。
朋友告诉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若发现自己陷入低谷,要么没吃饱,要么没睡好,要么例假焦躁症,要么缺少运动,自己对号入座,学着调节。我夜夜难以安眠,噩梦不断,怕是睡眠让我如此烦忧吧。
话说远了,回到海坨山。
车上遇到一个小孩子,才读三年级,和她在一起玩很开心。虽然旁人看来,我很幼很傻,但旁人又与我何关?
我爱和两种人聊天,一是爱问问题的小孩,而是爱回答问题的老人,他们愿意分享,便不会让氛围显得沉闷。最重要的是,前者无欲,后着无求,交流就变得轻松多了。
海坨山并非已开发完善的景点,山路是没有阶梯的,所以相对而言,上山还是比较辛苦的。加上那天下了阵雨,人得踩着地上突出的树根,才能防止摔倒,爬起来甚是有趣。
路上有处小溪,溪水清澈透心凉,几个年轻人在那儿冰镇西瓜和可乐鲜啤,想来用这水冰出来的,味道定会不同,但真正的差异,怕是心境不同。近鞍部处,有一块松林,松针铺就的路面格外柔软,让我想起小时候爱玩的充气蹦蹦床。
上了鞍部地势就要平坦得多,有很多人在这儿露营。下山还遇到很多背着帐篷上去的,便开玩笑道,“你们倒是快点,上面都没位置了”。希望有机会我也去扎一次寨。
山顶有云海,层峦叠嶂却欲遮还羞,看着此等美景,吃着周黑鸭,真的是不虚此行了。
下面是伪科普时间,欢迎指正。
沙参
歪头菜
奇怪的花
黑柴胡
像狗尾巴的花
绢茸火绒草
唇形科疑似黄芩
老鹳草
叉歧繁缕
碧苞精谷草
瞿麦
翠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