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电商,销售只是一种手段,经营粉丝才是最终目的。所有的运营都应该基于生意的层面。短期的KPI可以考量,未来粉丝产生的长尾效应却无法估计。要知道,要经营一个伟大的品牌,从来不是短期的行为。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为品牌在社会化媒体上进行传播的实效性存疑。企业主或品牌方在一开始对转评量、粉丝数等数据的疯狂热衷到之后理性看待,这一转变也正好反应了品牌方对社会化营销的认知过程。但是,似乎到目前为止,大多数marketing仍然对动辄数十万粉丝的变现和价值证明感到无力。于是,各种看似牛逼的创意似乎便成为了实效问题的遮羞布….好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先驱已经能很好的解决支付的便捷性,marketing似乎翻身有望。
如何理解社会化电商
那么,如何理解社会化电商呢?
1、社会化电商是去中心化的
去中心化,估计是今年电商关键词里最热门的词了。关于“去中心化电商”的具体解释不理解的可以百度一下。记得朋友圈里有人曾说过:“互联网的表象是去中心化,实质上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中心化”。对于这个我是认同的,不过我认为可以结合着一起看。社会化网络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中心节点,而每个中心节点都能发出属于自身独特的吸引人的特质。而这一特质,属于粉丝受众对该中心点的认知。这不是与品牌的理解很相像么?因此,去中心化的电商,应该是以品牌为中心的。
2、社会化电商本质是场景化购物
口袋通创始人白鸦曾经说过,“消费行为已经开始场景化,生活中随机产生的消费者行为在逐渐代替主动的消费”。是的,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会经常为一样东西而专门到大卖场去采购,多数情况已变成为到Shopping Mall逛着逛着就买了一堆“不紧要”的东西。或者,去泰国旅游,导游带你到燕窝博览馆参观,你不知不觉买了一堆贵得离谱的燕窝。这些场景,正是社会化电商所应该塑造出来的。
3、经营粉丝
社会化电商,实现销售只是第一步,经营粉丝才是最终目的。既然已经是去中心化的电商,你所引来的关注者已经不再是贪小便宜的围观者,而是你品牌的认同者、需求者及忠实拥趸。如何与粉丝进行良性互动,增强粘性才是运营的重中之重。
4、用户间的交流、多方互动及信息分享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要显性特征
因此,基于生意的社会化经营,最终引导出来的两个核心命题就是:如何在销售的过程中实现传播;传播的过程如何完成实效转换。
运营心得
接下来探讨几个运营心得。
1、内容为王
既然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无论作何目的,“内容为王”一定是基本原则。而常年累月下的电商大战,亦让我们感受到了促销对电商的意义。因此,如果要做好社会化电商的促销,也离不开好的内容。关于好内容的创作方法论,有心者应该不难找,在此也按下不表。说说几个社会化电商促销的关键点:不做无意义的福利促销,如上文提及,去中心化电商盲目价格折扣并无意义;促销场景设置需具可参与感,只有如此促销才能不显得廉价,相关操作可以根据所在社交平台的互动特性而定,这方面需要运营者去深挖;一个品牌,在关键节点总会有一些传播活动,把这些活动里好的内容整合起来,对促销活动结合主题进行包装,是可以呈现出一个既符合当下传播话题又具传播性的促销活动。
2、让你的站点变得更加社会化
又说回来,社交平台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是用户间的各种互动。既然已经存在了这么一个站点,如何让站点与粉丝进行良性互动从而起到传播的作用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微信5.0发布时打飞机的盛况,不难理解社交与游戏这两个最具粘性的应用方向结合起来的魅力,是多么让用户疯狂。让你的站点更具互动性,数字化的应用就是最佳的呈现方式!互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高频率,例如今年特别流行各种摔手机的小游戏,像2048、Flappy Bird等等。将这些应用和你的品牌结合起来,就足以让你的站点变得更加社会化。当然,除了游戏,功能性应用亦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例如,卖花的可以做一个贺卡应用,相信粉丝不会拒绝将一个很Cool的贺卡分享给好友,这个时候只要在应用稍微引导一下,获取粉丝应该会比街上贴二维码强。
3、传播初相逢,服务深发展
说到这,好不容易粉丝终于来了,我们该如何做留存?一言以蔽之,即为:传播初相逢,服务深发展!以卖安全套用品的角度而言,当我比你老婆还清楚你的频率时,我还不能给你建议吗?“兄弟,两个月没买了,这次是否试试我们的特厚持久装?”此处,看完即可切勿当真哈。服务,是区别社会化电商与传统电商的核心。
总结
如上所述,基于社会化平台,品牌将聚拢一大批忠实粉丝,并以这批粉丝为原点,传播给更多潜在消费者,最后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成为忠实拥趸。在粉丝基数达到一定的量级后,根据后台用户的具体数据反馈,品牌完全可以分析出他们的显性甚至非显性需求,从而推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那些以传统的调研方式去预判消费者的需求,并不是那么可靠。毕竟,你不会偷偷在卖场问我,持久装摆在哪吧?
再者,此时的品牌将焕发出第二春。你的广告传播、产品开发甚至销售环节,都不再是由一班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去决定,而是集群体智慧的力量,至少是集众多认同品牌拥戴品牌的人的想法而完成。
这样看来,是不是有些小米的影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