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老夫子的〈论语〉从古到今有很多人注解,看过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別裁〉,来凑个数,妄议下〈论语〉,〈论语〉在中国古书中有名气,是明朝清朝考功名做官的官方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首章学而第一段老夫子开场白讲了三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代说,悦同字,后汉增从“心”字别之。“悦”初见《广韵》。《尔雅释诂》:“悦,乐也。悦,服也。”
《白虎通》:子者,丈夫之通称。顾炎武《日知录》:周制,公、侯、伯、子、男为五等之爵,《白虎通辟雍篇》:“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
王肃曰:“时习,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
《说文》云:“开口吐舌谓之为曰。”(按今《说文》《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故《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轻清时学轻清之业则为易入也。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重浊时学重浊之业亦易入也。
先解释这段重要的几个字,
首先是第一个学字,“學”者,你看这个“學”字,“學”字头上面左右两个东西像窠臼的“臼”,代表一个人的头脑。
中间那两个叉叉,就是“爻”。易经的爻,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地宇宙,人与书等思想行为的交流,互动,感染,感化,感动。
下面那个秃宝盖,代表一个房子或者讲堂,也可以说代表一个人自己内在的空间、心灵的世界。
宝盖下面的子是十二地支第一个,天干地支的学问来源很久,孔子以前的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天干地支,以一年十二个月来来简单理解十二地支的子,子月是阴历十一月,冬季的第二个月,子在五行是水,水在五常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子水代表智慧,聪明,学问。方位是北方,子也代表月亮,月亮吸收了太阳的光明,散发出美丽的月光,比喻学子吸收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散发出自己领悟求证到悦己悦人的知识,
时,时间,时空,
习,繁体字習,从羽从白,小鸟在白天双羽练习飞翔,
说。通悦字,从心从兑,易经说卦传:“悦言乎兑,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悦也,故曰悦,” 兑是易经八卦中的一卦,兑卦在后天八卦图代表收获喜悦的秋天,方位是西方,

以心身和外面的世界兑换,互感。例如农民春夏付出辛勤劳作,兑换回秋收的喜悦,学子付出辛勤的学习,兑换回心身做人处事的圆融,愉悦,悦己悦人,
愠,〈说文解字〉“愠、怨也。恚、怒也。有怨者必怒之。故以愠爲恚。”愠是埋怨,怨恨,有怨恨者一定会发脾气,愤怒。
孔子讲: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要学而知之,学了要合时的去练习,合时的求证,练习成功了,真实的求证到,是不是很愉悦,高兴。比如找男女朋友,在合时的时间,合时的环境,用合时的情感,合时的言行,对上合时的眼神,是不是很愉悦,快乐。
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求证到象良师益友一样的知识智慧,是不是很快乐。
别人若不理解,不知道自己学习求证到的知识智慧,自己没有看不起,怨恨,发脾气,是不是有修养,有内涵的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