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学生上了一堂关于试卷讲评的公开课,重在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
批改学生这次的周测试卷,发现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对于阅读题答题很随意,缺乏必要的方法积累,整篇小说阅读答题情况比较糟糕,总分16分,能得10分以上的同学寥寥无几。介于此,我想,教给初三的学生们一些必要的答题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课堂上,我带领孩子们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所阅读的文章,梳理思路,大致感知文章主旨,然后再进行细致的做题指导。小说阅读中考考点比较多,一堂课是无法涉及所有考点的,所以我打算重点突破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形象分析,而这两个考点也是这次测试中学生失分严重的地方。基于孩子们答题完全没有方向、方法,所以我的设计是先明确告诉学生这道题考什么,又该怎么答,需要用到哪些答题术语,然后再带领他们重新做这一道题。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做题方法明确了,实际做题效果怎样呢?
课后,我发了一份对应的小说阅读训练题,通过练习再次强化学生们的答题能力。那么他们的答题情况如何呢?结果,部分孩子把老师刚教的答题思路抛掷一旁,继续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做题。当然,可喜的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能学以致用,只是为数不多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单凭一次强化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科有时也该学学理科的方法,对一个知识点要举一反三,反复操练,直到学生能掌握为止。一些重要的答题术语,也可以学学政治老师们,进行知识点的默写。惟其如此,学生们的阅读题答题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一谈语文成绩,很多学生总说自己阅读做得不好,总会丢很多分。他们觉得阅读题不可琢磨,因为每次考的文章不一样,题目也不一样啊,没什么规律。曾经我也有这种感觉,做阅读估计全凭学生自己的领悟能力,文章读懂了,自然会做;读不懂,那肯定是不会的!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门道的,就看你去潜心研究了没有。
阅读一篇文章,你首先要读出它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它是怎么写的,写作思路怎样,有用到哪些技巧,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主题,等等。这些方方面面不都是渗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吗?学生如果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弄懂这些问题,经过长达三年的训练,阅读能力又怎能提不高呢?我想,只有把阅读能力的训练放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吧?而每堂课,老师要很明确这节课我想培养学生什么阅读能力,课后追问自己,我达成目标了吗?如此反思,课堂才会更有效率。
现代文阅读训练,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子来说,要更注重答题的规范性。而这,单凭一堂课、一次训练是无法实现的。或许,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清晰无比,学生未必领情,依然是“千呼万唤未必出”。要有效果,唯有“耳中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有计划的反复训练,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复习非常有必要。
网友评论